(武)則天將不利王室,越王貞于汝南舉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沒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時狄仁杰檢校刺史,哀其詿誤①,止司刑使,停斬決,飛奏表曰:“臣欲聞奏,似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非其本心,愿矜其詿誤。”表奏,特敕配流豐州。諸囚次于寧州,寧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攜哭于碑側,齋三日而后行。諸囚至豐州,復立碑紀德。初,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既平之后,將士恃威,政斂無度,仁杰率皆不應。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何征發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亂,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萬越王生。”光輔質之,仁杰曰:“明公親董戎旃②二十余萬,所在劫奪,遠爾流離。創巨之余,肝腦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萬越王生耶?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所以先著綱③理之也。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士?但恐冤聲騰沸,上徹于天,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當北面請命,死猶生也。”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州刺史。尋征還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選自《大唐新語》)
注釋:①詿誤:貽誤,連累,牽累。②戎旃:軍旗,這里指軍隊。③著綱:頒布法令。
【練習】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愿矜其詿誤。矜,憐憫
B、諸囚次于寧州。次,臨時駐扎、住宿
C、明公親董戎旃二十余萬。董,監督、督察
D、自天兵暫臨。暫,暫時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司刑使相次而至 泉涓涓而始流
B、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 不賂者以賂者喪
C、何征發之不赴 大王來何操
D、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反映狄仁杰果敢有為的吏治作風的一組是()
①時狄仁杰檢校刺史,哀其詿誤。 ②止司刑使,停斬決。③表奏,特敕配流豐州。④將士恃威,政斂無度,仁杰率皆不應。⑤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⑥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A、①④⑥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越王李貞起兵抗拒武則天,兵敗后,受牽連而處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被沒收為官奴。
B、狄仁杰上表為連累之人求情時,深知風險極大,故言辭委婉。
C、張光輔對狄仁杰抗命極為憤怒,以叛逆罪相威脅,狄仁杰毫不畏懼,嚴辭駁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檢校史時,抵制了張光輔的橫征暴斂,被張光輔誣陷,降為復州刺史。
5、把文言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臣欲聞奏,似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寧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在劫奪,遠爾流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暫:一下子。)2、A(A“而”均為表修飾的連詞;B“以”①作介詞“憑”,②作“因”;C“何”①作副詞,“為什么”,②疑問代詞作賓語;D“且”連詞,①況且,②尚且。)3、B(①反映狄仁杰的同情心,③是狄仁杰果敢行為的結果,⑥反映狄仁杰給老百姓的恩德和在百姓中的聲望影響。)4、A(六百人被判為死罪)5、⑴我想稟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賊說情;知道了不說吧,又怕違背了您憐憫百姓之心。⑵寧州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們,說:“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⑶所到之處搶劫掠奪,遠近居民流離失所。
【李家濤/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