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那時候,臣民要避君主之諱,后輩要避長輩之諱,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月里妲娥改為嫦娥;唐太宗叫李世民,柳宗元《封建論》國民的“民”字須以“人”字代之;《紅樓夢》里林黛玉寫到“敏”字時,總要故意少寫一筆,因為她母親名叫賈敏。
傳說有個叫賈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對自己的名字必須嚴格避諱。他的兒子很乖巧,一天讀到《孟子》里“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就大聲朗誦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氣得他老子干瞪眼。
有個學生在私塾里讀書,因他父親名谷,每遇到“谷”字時,也都要改讀為“爹”。如讀到《管子·牧民》“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讀到劉禹錫《上杜司徒書》“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窗聽了,取笑他道:“你一會兒‘五爹’,一會兒‘百爹’,你到底有多少個爹啊?”
更為有趣的是,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燈,以示歌舞升平。有一任太守田登,其名與“燈”字諧音,為避此諱,只得將元宵前夕的告示寫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結果,老百姓譏之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