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下旬,國外醫學界公布了一項突破傳統的最新研究:若將每個月來一次的月經變更成3個月才來一次的“季經”,可預防子宮內膜癌,還可降低卵巢和乳房良性腫瘤發生率兩到三成,同時還可改善經痛和經前綜合征的問題。
對女性來說,一季一次的季經當然比一月一次的月經方便許多,但人為地改變自我生理周期真的沒有傷害嗎?吃藥不會有后遺癥嗎?記者了解到,國內醫學界對于這種做法還是普遍持保留態度的。
“隨心所欲”改變經期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早在去年便核準第一種能使女性經期改為一季一次的避孕藥——連續吃63天低劑量避孕藥后,停藥,讓月經來潮,經期過后再繼續服藥。其原理便是通過避孕藥抑制腦下垂體刺激卵巢排卵。除避孕用途外,因其還能緩解經前綜合征而廣受女性的歡迎,畢竟沒有誰會想自找苦吃,每個月都得忍受痛經、腹瀉、頭疼、胸部腫脹疼痛等麻煩。
而在臨床上,醫生對于那些因特殊原因而需要改變月經周期的女性,通常是應用雌激素或孕激素來達到調控目的。其方法可歸納為:
1.催月經提早的方法:自月經的第16天起,每日肌注黃體酮20毫克或口服安宮黃體酮10毫克~12毫克共5日,停藥后3天~7天月經來潮。
2.推遲經期到來的方法:①避孕Ⅰ號(復方炔諾酮片)或Ⅱ號短效口服避孕藥,自月經第5天開始服用,每日2片連服2周,第3周起增量至每日4片。②婦康片(炔諾酮)或婦寧片(甲地孕酮)口服孕激素藥,自月經第16天開始,每日10毫克連續口服。③米非司酮非激素類,自月經第5天開始,每日25毫克連續口服。連續服藥直至度過“關鍵時期”即停用,一般停藥后7天內月經來潮。
醫生提醒,由于激素的超常應用可能會擾亂今后的月經周期,所以,這些方法不可長期使用,更不可濫用;若出現月經紊亂,須及時找婦科醫生處理。
【專家臨床發現話題1】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低
乍一聽,許多女性一定額手稱慶,天啊!“老朋友”3個月才拜訪1次,不僅減少了每個月的疼痛與不便,也省了不少衛生棉的花費,甚至還能遠離癌癥陰影,光是想象,就覺得很幸福了。但是如果真的那么好,為什么每當“老朋友”不隨著周期光臨時,醫生總是要我們就診呢?
基本上,醫師都不贊成女性刻意改變自己的經期,畢竟這項研究尚未獲得絕對的定論。所謂“季經”可降低婦科的癌癥發生率,是指“子宮內膜癌”,并非“子宮頸癌”。這兩種癌癥字面相似,可是大大不同,前者發生率低,后者發生率高。既然“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低,那就大可不必采用變更月經周期的方式進行防癌了。
【專家臨床發現話題2】長服避孕藥可患憂郁癥
子宮內膜癌會受動情激素刺激而產生,若是將刺激次數從每個月延長到3個月,以一年來算,本來受12次刺激變成只有4次,刺激降低了,確實有助于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
可問題是,要改變月經周期,并非吃一次藥就能一勞永逸,必須長期靠藥物控制。但長期服用此類藥物,會造成情緒不穩,甚至引發憂郁癥,這些都是必須審慎考量的。
【專家臨床發現話題3】月經不來訪,小心子宮有問題
每個女性的生理周期都不一樣,有28天、45天,甚至3個月,只要周期是固定的,時間的長短對健康并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如若經期紊亂,一會兒28天,一會兒35天,就需要求助醫生找出原因了。
而且,一旦周期出現不規律,就應立即就醫,因為很多子宮內部發生的問題,如腫瘤、多發性卵巢瘤等都會影響經期,醫治需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