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末秋初,時尚女孩紛紛脫下火辣的露臍裝,換上秋裝,有些人卻因腹部長期受涼而開始覺得腹痛不適。不少美容院紛紛打出了“臍療保健”的旗號,一時間受到不少女孩們的追捧。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蔣主任提醒,臍療護理別亂來,如感到腹部不適,還是要到正規醫療單位進行治療;盲目使用美容方法非但無保養、治療之效,還可能引起誤診而耽誤病情,于健康不利。
關愛臍部的ABCD
臍眼,中醫稱之為“神闕”或“臍中”穴,既為治療某些疾病的重要穴位,也是人體對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不少病菌就是從這個“門戶”侵入體內的。另外,由于臍部皮膚有多皺的特點,較嬌嫩,又易藏污納垢,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感染。
A.要講究衛生。天熱汗流量較大,身體上的污垢,很容易隨著汗液進入臍眼而沉積,天氣轉涼后,要經常用溫熱的清水加中性沐浴液進行擦洗,清除污垢,防止病菌滋生。切記:不可用力搓揉,以免弄傷皮膚發生感染。
B.要注意防“風”。肚臍周圍是腸胃部位,常易受涼,初秋天氣較熱,使用電扇、空調時,不要對著肚臍猛吹。睡眠時,還應在腹部蓋上薄物或使用護臍帶。
C.防止意外受傷。在門診中,常有肚臍眼發生意外病例,如燙傷、擦傷以及劃傷等。因而,日常起居或工作中要小心保護。
D.不要進行文飾。有的愛靚女孩喜歡在肚臍部修飾打扮,乃至文飾永久性圖案,這種做法會帶來一定的健康隱患。因為貼飾物會有礙肌膚的排泄功能,有可能引起濕疹、汗疹等皮膚病;而不少文飾的顏料,往往還含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化學成分。同時,在實際操作時,如用未徹底消毒的共用針,甚而可能患上傳染性疾病。
保健方法挑選
中醫肚臍保健的方法很多,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按摩方式 運用手法刺激神闕穴,適用于各類臍療的基礎工作。
熱敷手段 最常用的是藥物熱敷臍處,可促進吸收滲透、溫暖經絡。
拔罐措施 利用火罐的負壓,對臍部進行物理刺激。
灸法醫治 利用燃燒某些材料產生的溫熱,或直接與臍部接觸,以達到調理的目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a.懸灸。手持艾條,在肚臍眼上懸灸,通常不接觸皮膚,距離以臍部能感覺溫熱為宜。
b.隔物灸。在臍部放置姜片或大蒜,再用艾柱或艾條進行灸治。
c.溫灸儀器。將制成的灸柱放在溫灸儀器中,置放于臍部,適合體質虛寒者。
d.掛袋法。選擇透氣性能好的布料,縫制成藥袋,大小相當,使用不同的藥材,研細末裝入,扎于腰部,讓藥袋正對著肚臍。可長期佩戴,最好選用有揮發性香味的藥材,可達到體內機能活化效果。
小處方
治痛經 取肉桂15克,熗姜15克,茴香15克,研細末,用米醋或黃酒調成糊狀。取適量敷于臍部,覆蓋清潔消毒紗布1塊,連用5天~7天,可愈痛經。
治帶下 取椿根皮20克,白果20克,黃柏20克。研細末,用米醋或黃酒調成糊狀。取適量敷于肚臍,并覆蓋清潔消毒紗布1塊,用膠布固定即可。每日換藥1次,連用5天~7天,白帶可明顯減少。
治月經不調 取當歸30克,紅花15克,月季花15克,研細末,用茶葉水調和,敷臍部,再用紗布覆蓋即可。每次在月經之前1天進行敷治,連用5天~7天,至干凈為止。此方對女子月經不調療效最好。
除惡露 取益母草30克,紅花15克,桃仁20克。上藥研末,用黃酒調和,敷于臍部,每日換藥1次,連用5天~7天,惡露即可消除。
治惡阻 取公丁香15克,陳皮10克,半夏20克,共研細末,取新鮮生姜30克,煎濃汁調為糊狀。適量敷于臍部,用膠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用2次~3次,可治脾胃虛寒、胃失和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