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鑄錢系手工操作,時而會發生錯范的現象,錯將兩個錢的面范合攏澆鑄,則成為兩面都有文字的合背錢,反之,則成為合面錢。合背錢存世數量較為稀少,受到泉家的重視:今借貴刊一角。介紹新得一枚寶蘇局咸豐重寶當五十合背錢,徑5.23厘米,穿徑0.85厘米,厚0.39厘米,重56.4克,銅質金黃(見彩圖)、兩面字體類同一脈,縱現錢體,經過銼磨加工,銼痕遺存清晰可見;查咸豐泉譜。寶蘇局所鑄的重寶當五十大錢版別較多,主要有缶寶、爾寶;寬緣、窄緣;鉤咸等、此枚合背錢為寬緣,寶為“爾”寶,貝為“開口具”-遍觀諸多資料,未找到類似版別,今特撰文附圖展示,供泉友同賞,
咸豐時期各省設鑄錢局,鑄行各制錢版多如星,而在咸豐大錢版別中,合背者發現極少、咸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貨幣鑄行最為混亂時期之一,時值列強入侵,內受太平天國起義的重創,清政府國庫空虛,危機四伏,通貨膨脹,為解決燃眉之急,鑄行各制大值虛錢。《咸豐大錢考》曰:“咸豐之世,蹈歷朝覆轍之不足,變本加厲,流毒遍海內,遺禍至今日,當時計利,求荊一時之爭。不顧百年之害,鼓鑄紛紜,……幣制之壞,至此極矣”,由于清政府濫鑄貨幣,導致銀貴錢賤,物價飛漲的局面。鑄行大錢有利可圖,因而盜鑄風起,造成錢制大小錯出,輕重倒置,錢法更加混亂,使錢幣的重量增長比例完全脫節,引起信用危機,這是大錢政策失敗的根本。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增加“錯范”的機率,出現合背錢也在情理之中:同時,錯范錢的出現,說明其政治腐敗,吏治不整,綱紀松馳,錢法混亂無章,加上鑄錢量劇增,手工操作時,在忙亂中出現誤范制錢,混流市場-而今所見的咸豐大錢,無論是官鑄、私造都足以證明當時大清帝國已經衰落。折見合背大錢,私鑄風貌明顯,錢體粗劣,地章不整,錢文筆劃中留銅可見,為典型的實物例證:
咸豐年間所鑄大錢,其復雜和混亂程度,遠遠超過王莽時期的錢幣,遺留下來五花八門的實物,卻是錢幣學家研究和收藏的重點對象。此錢在寶蘇局當五十中,有其出眾的一面和數量甚少的特點。不失為一枚咸豐創見之品,同時也為咸豐版別增添靚麗之版式,又可為譜錄補缺。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