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天荒地老
尊敬的編輯老師:
你們好!
我是《散文詩》忠實的讀者,很感謝《散文詩》走進我的世界,融人我的生活。在我迷惘時,它如黑暗中的燈塔,照亮我前進的方向;在我惆悵時,它又如絲絲清泉,洗凈我內心的悲涼。獨白站在窗臺,捧著《散文詩》,咀嚼它的繁華與荒涼,回味自己的幸福與滄桑,一切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散文詩》,有你的依偎與關懷,我從此不再彷徨憂傷;有你的激勵與鞭策,我從此學會勇敢與堅強。我勇敢地抹去眼角的那一縷灰暗;彩虹便在天空翱翔。你讓我真正明白:“青春是一條無悔的路,彩虹是心連心化成的誓言,風雨過后一一浮現。”
愿你能和我—…起成長,愿我能夠因為擁有你而輝煌!
我深信,這一輩子,最浪漫的事,就是坐著搖椅捧著你慢慢走向地老天荒……
上海市青浦區讀者/蔣 燕
古代詩人印稿
屈原名平,字原,楚武王的后裔。戰國時期楚國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愛國詩人。在歷盡磨難的遭遇中,他創作了《離騷》《天問》《九歌》《九幸》等千古名作,成為中國古代第一位富有鮮明個性的大詩人。
文學語言金庫
想馬上知道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只要雪溶解的話,就能看見。
現在再怎么辛苦都沒有用,玫瑰不久就將開花。
歌德:《警世性》 [簡析]事物的表面就像遮蓋了一層雪,本來的面目深藏不露。作家只有在積雪消融之后,才能把握住要領。待以時日,期望中的玫瑰必將嫣然開放。(于何)
散文詩鉤沉
讓.保爾是一位寫作技巧很高的德國著名作家,恩格斯曾把他譽為“文學的藥劑師”。在散文詩《兩條路》中,讀者不僅可以欣賞到他那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而且會被他那生花妙筆所折服。
致亨利·米修
截取一個生活的片段,截取一段光陰,截取一段生命。光怪陸離的現實在焊花四濺的彩色弧線里夢游……
像兒童變幻魔方—一樣拼湊象征的意味,本無思想可言,思想卻在支離破碎中異彩紛呈。很多年后,從法文翻譯成中文,可以用電腦軟件中機械式地翻版單詞。詞,在隱晦艱澀中有血液流動。
仿佛登上青石板鋪成的百步云梯,腳很實在,心卻懸浮。
頭顱是大山與天空的焊接點。在輻射思想的時候,焦灼了思想。那么,便焦灼成一方石,在高高的峰巔再墊高一點山峰,以免踮起腳尖時不小心墜人深淵。(莫嘉)
《中國散文詩研究》出版
黃永健著《中國散文詩研究——現代漢語背景下一種新文體的理論建構》最近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標志著中國散文詩理論的整體建構初具規模。本書凡27余萬言,上編為史論部分,下編為文體論部分。
西南師范大學新詩研究所所長蔣登科為本書作序指出:本書表現出作者求實、創新的學術態度。在淪述中,作者吸收了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包括臺灣、香港詩人和學者的研究成果,甚至其他一些學科的研究成果,體現了作者具有比較良好的知識結構,也使他的觀點具有相當的可信度。香港詩評家秀實(梁新榮)在序言中指出:作者從“文學語言”的角度切人,對這種“邊緣化”的文類作出深度的剖視。全書回溯散文詩的上游,并援引大量作品。以史為經,以文本為緯,提出了“語流文體”的看法,是站得住腳的。
本書作者學歷背景橫跨語言學、文藝學和藝術學,多年從事散文、新詩及散文詩的創作,任教于大學中文系,專門講授散文詩理論及文學創作理論,因此,本書所取得的成果是作者學術思考、創作體驗和教學實踐的理論結晶。流暢的文筆,智性的悟思以及批判的鋒芒使這本學術著作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快樂來自我們內心
快樂的時
間像一陣風,
擦一下身就溜
走了,我跟隨
風,滿世界的
尋找,最后發
現.快樂來自
我們的內心。
片言只語
每一次翻開《散文詩》,都是一次心靈的旅程,讓心在詩的領域飄飛——使讀者在體驗它的新鮮感的同時,充分融入這80頁雜志為我們創制的純凈空間。
河南鄭州讀者/趙 曉
散文詩人小傳
亨利·米修(1899—1984)法國詩人。生于比利時那慕爾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后移居布魯塞爾。曾在布魯塞爾大學攻讀醫學。到過美洲、英國、亞洲等地。1924年遷居巴黎。 1927年發表第一部詩集《我曾經思維》,引起文壇矚目。后發表過許多自由詩和散文詩作品集。一生經歷了四種“游歷”:一是實地旅游;二是內心空間的漫游;三是想象異國的暢游;四是麻醉品王國的神游。其詩作充滿幻覺和夢想,用詞平常但含義豐富,激情飽滿。主要詩集有《夜晚動蕩》《褶裥中的生活》《騷亂的天限》《沉寂的日子》等。1965年被授予國家文學大獎,但拒絕接受。 1927-1939年周游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