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6年11月23日,一代科學宗師、九三學社前輩鄒承魯院士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鄒承魯是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工作和杰出的貢獻。多年來,鄒承魯院士滿腔熱情為國家科技政策和科學發展建言獻策,為我國科學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嘔心瀝血。為了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他多次凜然直言,一往無前。他是一位剛直不阿的斗士,他是一位杰出的愛國科學家。先生已逝,但先生的豐功偉績與高風亮節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后人的心中,并將永遠鼓舞和激勵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本刊選載了鄒承魯先生生前的一些言論,以作為對先生的紀念。
一個人選擇科學作職業,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真理,不是為了別的,不是為了發財。我第一天上課,我對我們所的全體研究生講話,我就有這么一句話,你們如果是選擇科學做終身職業目的是為了發財的話,那你今天完了,你們就退學,別來了。
你搞科學為什么?一個人搞科學,是為了熱愛科學,為了科學工作而搞科學,而不是為了得獎,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名。一個真正搞科學的人,為了愛科學而搞科學的人,將來有可能得諾貝爾獎。如果一個人為了將來得諾貝爾獎而工作,這個人一輩子得不到諾貝爾獎的,我敢這么說。
科學不是追求個人的名利,是為了解決科學問題,追求科學真理。
先是做老實事,你的科學工作是做老實事,不是做給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做老實事,把你的老實事用老實話說出來,不要多說,做老實事、說老實話,歸結起來就是做老實人。
在科學上如果要有所成就,特別是如果要有突出的成就,需要一個人貢獻自己的全部生命,沒有廢寢忘食的精神,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科學家的,對于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第二職業是不可想像的。但只有那些安貧樂道,熱愛科學,對科學有獻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祿的人,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學真理,探索人類未來,攀登科學高峰,為中國科學的繁榮進步作出貢獻。
科學是有延續性的,任何科技的發展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科學家只有專注于自己本來的研究領域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如果在科研上“趕時髦”、“朝三暮四”、什么是熱點就去研究什么很難真正做出成績。
要搞科學就要熱愛科學,有堅忍不拔的決心,鍥而不舍才能成功,忘掉物質上的享受,過得去就行了。你選擇科學作職業就必須要安貧樂道,并且科學家有一條準則:你做科學就是要憑事實說話。
在科學上要有所成就,特別是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個人貢獻自己的全部生命,僅靠每周40 小時工作而沒有廢寢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科學家的。
只有勤奮努力,才能不斷有優秀工作的積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漸產生真正創新的、別人無法剽竊的創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而在一個爐火熊熊的旺火爐中,不斷會有優秀工作的積累,優秀人才的產生,并且創新思想和人才不斷相互作用,相互啟發,相互激勵,就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科學研究工作,既有艱辛,也有歡娛;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滿足。總之,科學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充滿了荊棘,但每到達一個中途站,回想途中經過的努力,其歡樂之情也是語言難以描述的。
科學家也會犯錯誤,無論是實驗結果或根據實驗結果所得出的推論與結論,有時都可能有錯誤。在一個人幾十年的科學生涯中,工作中完全不出錯誤也許是不可能的,關鍵在于如何對待錯誤。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必須公開承認錯誤,自己盡快改正。
科學研究貴在創新,簡單重復前人結果不是科學研究,沒有創新就沒有科學的前進與發展。在這種意義上說,在科學研究上是沒有銀牌的位置的。
對一個國家來講,學術上要有所成就,就是要創新,要創新就要有一個自由的環境。只有鼓勵自由思想、自由探索,才能有重大的創新并且不斷創新。
我們應該大力鼓勵、提倡,并在具體政策上保證那些敢于探索,不畏艱難攀登,有“螞蟻啃骨頭”的持之以恒精神,有志獻身科學、并不斷有所貢獻的科學家。我們應該大力剎住浮躁之風,徹底改變急功近利的觀念,鼓勵自由探索,鼓勵自己的長期積累。
尊重事實,不違背事實。有多少成果,說多少成果,不多說一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即便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戳穿假話,或者無法說出真話,或者可以選擇不說話,但至少要做到不說假話,不主動用假話去邀功請賞,去謀財害命。這是科學道德的最低的一條底線。
我們作為科學家應該有責任向大家說明一些事情的真相。這是為了科學的聲譽和自己的良心。
我年紀大了,已過了科研的黃金時期,很多科研工作都是指導學生去做,宣傳學術道德,也是為科學盡最后一點力。
可是,我就是看到我覺得不對的東西我就憋不住,這個現象(弄虛作假)不得到根本的糾正,我就一天不會放棄,一直到我死為止,還要說。
我不愿意做欺騙公眾的工具,這是從我的原則上講,從具體的事情上講,科學院院士的守則里有一條,禁止院士以院士的名義做商業廣告。
我要把所有科學工作中的違規行為公布出來,希望能盡早警醒那些正沉醉在“名”與“利”中的學者,維護中國科學家的聲譽。
腐敗現象不除,科學就不能健康發展。鼓勵,特別是鼓勵領導年輕人往錯誤的路上走,我們將來的科學就完了。
科學領域的很多事情說到底就是體制問題。現在國家對科技項目和經費的管理仍然實行計劃分配體制,這種人治模式部分來自中國的歷史傳統,還有就是照搬蘇聯模式的結果。現在來看,這種計劃體制使得科研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行政的權力過大,直接掌握大課題的項目計劃和龐大的科技經費,一些大課題甚至直接就是非專業的官員和中層行政人員主導計劃的,也就是所謂的“處長政治”。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項目和經費的取得直接取決于研究人員是否和科技官員有更好的“合作”關系。
學術腐敗有如人體的癌癥,不予以及時的克制,它就會蔓延、擴散,以致危及整體的生命。
最近幾年尚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和做法,譬如單純追求SCI論文數目,有些人可能只做一些小的容易發表的文章,而不敢或避免去攻克有重要意義但非常艱難的科學問題,表現為浮躁、急功近利。這樣發展下去只會導致科學研究水平重復,導致我國最終不能進入世界科學強國。因此,現在是從對量的重視轉而對質的提高提出明確要求的時候了!
我一貫堅持,科學上的是非只能依靠科學家集體的評議,最終只能依靠長期科學實踐的考驗,堅決反對用行政手段決定科學的是非。
現在的問題不是建立不建立學術規范的問題,而是執行不執行的問題。科學院、教育部都早已有學術規范的條文,但約束力很小;基金委雖然處理過少量違規事件,但只是其中極少數。對許多腐敗事件,甚至并未予以曝光,直接有關的單位還盡力予以保護。現在確實需要如教育部曾公開宣稱的那樣:真正做到“出現一件,曝光一件,調查一件,處理一件”,這樣來幾次以后,才能震懾住腐敗分子繼續不斷對我國學術風氣的破壞,而現在的學術腐敗風氣才可以逐漸剎住。只是規范這樣那樣,什么實質的事也不干,“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
人活著就是要做工作,做你愛做的工作。人們說我和老伴都是工作狂,整天的干工作,但我們覺得很快樂。
我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跟蹤最新發展前沿,不斷提高水平,勤奮工作,永不自滿。
我相信新一代領導人有長遠眼光、具備解決中國科技根本問題的政治智慧。我已經是80歲高齡的老人了,未來再談什么個人研究成果,未免自不量力,也太微不足道了。我懇切希望,我20余年來不斷為之呼吁的科研道德問題到那時能夠得到真正的重視,科學腐敗現象能夠大大減少,學術上的各種弄虛作假行為那時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另一方面,勤勤懇懇、努力專心工作,作出成就而不自我宣揚的人能夠得到切實的重視和資助。真正的基礎研究在我國可以有一席之地。這些如果在2012年能夠真正實現,我國在21世紀能夠躋身世界科學強國之林將是指日可待的,而我國在經濟上的全面發展也就不在話下。
缺乏自己的創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熱點,是一條必然失敗的路線,最多只能是為別人成果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補的工作而已,關鍵在于自己的創新思想。創新思想來自何處?雖然靈機一動產生了重要的創新思想,在科學史上確實有所記載,但這畢竟是比較罕見的,而往往更為常見的是天才出于勤奮,創新出于積累,積累可以是個人積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單位的長期積累。
我記得年輕時讀過一位科學家的回憶錄,他自己比作在海邊沙灘上玩耍的一個孩子,偶爾會拾到一些美麗的貝殼,而每拾到一個美麗的貝殼,都給他以極大的安慰。我自己確信,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機會,我仍然將選擇科學研究作為我終身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