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瞿艷丹的作品,起始于2003年歲末,起始于《三角洲》這本文學雙月刊。從那年的第6期《哥哥》一篇開始至今,她僅僅在這一本文學期刊上,就已連綿不斷地發表了19篇不同題材的作品。其中包括2004年第4期的個人作品小輯中的8篇,即《江南》、《零碎的箋紙》、《心語》、《鄉村》、《雨潤簾紗》、《再望紫瑯》、《木槿》和《絮語》。而到了2005年,瞿艷丹在《三角洲》上,已顯露出了一發而不可收的奮勇躍進之勢。是編輯因情有獨鐘而偏愛有加,還是瞿艷丹的作品已凸顯出獨特的迷人之狀,料定凡是關注瞿艷丹的讀者,自是會有自己的判斷。
讀瞿艷丹過往的這19篇作品,最大的感觸,莫過于她總是把筆觸牢牢地指向人,指向她筆下的人物(包括她自己)、指向這些人物的生存狀態、生活情態、生命姿態。并且,總是讓融和著善與美的真實情感,作為統領,把讀者帶進濃烈的真情于縈繞中彌漫、于彌漫中涌動的境界,使讀者不知不覺地被感動、被打動、被激動,在此情境下的讀者,早已忘記了自己所閱讀的瞿艷丹的那些文字,倒底是屬于以真人真事為主體軀干的散文,還是屬于有著更大想象空間和創作空間的小說了。
為此,如果對瞿艷丹在《三角洲》上已發表的作品所呈現出的作品概貌、風貌做一點剖析,我們似乎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印象。
其一:艷丹的筆,再現著她親歷的生活與她藝術想象中的生活。
這里,有她的親人、同學、老師。在描述這些人與事時,常常呈現出一種逼真的真實之狀。但是,這一切有時似乎又不純粹,又很模糊而迷離。有些場景,有些人物境遇,好像是源自她周邊的生活,但只要詳加思辨,似乎又是她這樣的年齡很難親歷的生活。比如,她給她的好友常常冠以動聽、動人的詩意的名字:如含雁、宜均、九月、楓韻、秋水等等,使人覺得生活中人們取名,似乎沒有這么多詩意的匯合和巧合。但是,她所寫的人物,又都是那么活靈活現,那么真實感人,情不自禁地,我們已覺得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已變得十分美好、純粹、可愛起來。想象著穿一襲白色棉衣布裙、梳一尾長辮的女學生們,沐浴在陽光中的背影,聆聽著女孩子相互間神秘的私語或執拗的手勢,那楚楚動人的美,便在校園的晨香中蕩漾開來,也于讀者的腦際彌漫開來,一時間,竟然會讓我們全然忘卻了,這是在常常讓人感到壓抑沉悶的畢業班教室呀!正是隨著瞿艷丹空靈秀美、跳躍活潑的描述,竟然讓我們那樣輕盈地繞開了高考的霧陣,嗅到的不再是劍拔弩張的煙火味,而是幽遠沁脾的芳草香。是的,每當我們翻開雜志,開始閱讀艷丹的作品,總能聞到一縷縷的草葉的清新,一陣陣花朵的馨香。這是因為在瞿艷丹的文字中,總是大量地描寫主人公眼中的各色植物的形態和香味,一時間,那情那景,倒底是灑落一地的桅子花瓣?是飄落肩頭的木槿花蕊?還是學校花圃中的風仙,校園路燈旁繁盛的廣玉蘭?此時的讀者,只有陶醉的份兒,而無分辨的能力了。而在這般的陶醉中,讀者已是寧可相信,這正是眾人心中長盛不衰的多種植物混合而成的馥郁無比的香味,正在我們的鼻尖氤氳著長久的統治與熏陶呢。而這種統治與熏陶,自然是緣自艷丹那顆栽種美、收獲美的芬芳之心了。這也正是艷丹文字里最難能可貴的元素。她摒棄校園文學作品里常有的頹廢不羈,摒棄一切對考試、課堂的埋怨,摒棄一般學生對乏味生活的厭倦,從容而恬淡地在許多人還處于高考的噩夢統治的時候,巧妙地經營著自己美麗的一隅,書寫著如此美麗的文字。而這些文字,既反映著她所處的學生年代,卻又虛化了她的學生生活中某些缺乏美感的元素構成,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股神秘的力量。這股力量,已深入骨髓。她是對美的感佩與禮贊,是對美的欣賞與享受。
其二,艷丹的筆,描摹著她誕生的故鄉與她想象中的故鄉。
這里有她祖居的鄉間,有她成長的小鎮,有她放飛過的紙鳶,有她記憶中的令她刻骨銘心的梅雨和她幼時嘴饞的桂花棗泥月餅……但這一切,又似乎不全是她的親歷中的,不是她曾真實地擁有過的。這些場景,僅僅會出現在她的夢境之中。她的文字里多次提到蘇州,提到江南,而從她的祖籍江蘇通州這一特定地域概念上講,自然并不屬于江南。可她為何是那樣偏愛江南的煙雨及殘荷呢?以至于連小說里的人物,也被賦上“蘆囡”這個極具江南氣息的名字呢?我想,這除了作者對美的情不自禁的追求外,還跟她廣泛涉獵并鐘愛有如性命的書籍和文字分不開。
艷丹真的是讀了不少書,尤其是讀了不少唐詩宋詞和現代作品的。為此,她的文字中,才那么自然地流淌著唐詩宋詞的韻味與節奏,才那么清新地展示著極具古典美的情境與情致。艷丹精心地讀過許多,并把讀過作為自己的一種財富的積累。而這種積累,不但是巧妙地左右逢源地融入了她的筆端,更是融入了她的思絮和血脈,變成了她自己的才華。李漁的《閑情偶寄》,洪昇的《長生殿》,沈復的《浮生六記》,這些即使是專業的文學創作者也可能束之高閣的書,卻在這位女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生涯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是的,正是在這連綿不斷的閱讀進程中,她把讀到的文字幻化并美化成自己生活的背景:村莊、河流、池塘、雨巷、田埂,乃至雞鳴、狗吠、蟬歌、蛙鼓……這一切都在她那優美的描述中,猶如影視中的慢鏡頭一般,在我們的眼前一一展示而過,讓我們常常恍惚:這究竟是作者賴以成長的可愛的故鄉?還是她始而無終的夢中的天堂?
而我想這是艷丹的又一獨特之處了。她通過這些提煉出來的絕美的文字,引導我們走向并流連忘返于每個人都渴求擁有的美麗而圣潔、溫馨而舒適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家園。
正因為有了艷丹的這種提煉中的描述,這種描述中的營造,便有可能幫助被現實功利所束縛的一些讀者,去擺脫掉塵世的喧囂與瑣碎,并有可能為讀者提供出某些精神支援。而一代代的被稱作讀者的人們,之所以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年代中,還會靜下心來,去讀文學作品,其實真的是為了能受到善的洗禮,能領略到美的感召。所以,艷丹所寫的一切美的文字,其實都源于她對善的膜拜與解剖,而惟有將“善”寫進文字,文學創作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和誘惑力。從這點上講,艷丹與她一起成長的同齡的青少年相比而言,就彰顯出她為人心地的純正,人生態度的良善,為此也就顯得更是彌足珍貴的了!
其三,艷丹的筆,演繹著她的真實或想象的故事,以及總是真實可信的情感。
艷丹在描述她與同學間的友情,年輕教師與貧困學子間的師生情,還有成人間被著上不同色彩的愛情時,展示了她的內心的豐沛的情感,對人性的尖銳而準確的把握,以及對理想境界中的情感狀態的完美追求。如前所述,在進入情感領域時,艷丹講述的故事,不一定全是在她周邊所發生的。主人公有時是塑造出來的,是通過藝術手段合成的;其中的故事,也并非如原生態生活那般,被原版地搬上書頁,而是藝術上的再現。但是,我是那樣篤定地相信,這些故事中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我相信,對“美”與“善”執著追求的艷丹,是不會放棄“真”這個文學創作最基本的原則的。比如她在《哥哥》等多篇作品中涉及的兄妹親情,那樣熾烈卻又如此平和:默默的撫摸、無聲的護送,還有嘴角邊憨厚的微笑、眼神里不盡的祝福……我猜想,她的生活中一定有著這樣體貼的兄長。但是,即使真的沒有,這也是她向往與希冀的。她有一篇非常出色的小說,題名為《秋天的燈盞》,行文的風格,有些類似中學的一篇題名為《小橘燈》的課文:也有貧困家庭里懂事的小姑娘,也有躺在病榻上的親人,也有黑暗里搖曳的燈盞,可艷丹筆下的燈盞并非預示革命成功的希望之光,而是照亮主人公吳融老師心靈的一盞啟明燈。在秋天淫雨中閃爍的燈盞,讓主人公重新認識了她的學生、她的工作、她的責任,重新作出了她的選擇,我覺得,這盞燈凝聚著蘆囡的真情,點燃了吳融老師心中的真情,也傳遞著兄妹間的真情、師生間的真情!
所以,我對滲透在艷丹作品里的“真”,不得不嘆服再三!作為學生的她,通過藝術的手段提煉了生活,又再現了生活。她寫事、寫人,更懂得寫情,寫真實的情、真切的情、真摯的情。在艷丹的作品中,凡觸及到“情”的文字,沒有任何偽飾,沒有任何造作,沒有任何欺瞞和作秀。艷丹的創作精神是純粹純正的。所以,也就是非常可貴的。作為一名年輕的創作者,她這樣塑造,這樣描寫,這樣表達,都分明張揚著這么一個宣言:文學作品所傳播的知識更多的是關于人的知識,諸如人的心理動態、感情命運、人性走向等等。我們讀作品、寫作品都不能忘卻人這個主體,文學即人學。
以上,在對瞿艷丹在《三角洲》上已發作品及作者本人,進行了簡要分析、解讀之后,接下來,我們對她發在本期(2006年第5期)上的5篇新的作品,在欣賞的同時,要進行一番新的審視了。這種審視,是有參照系的。這個參照系,就是她的經由本刊而已面世的19篇作品;這種審視,又是在新的情勢下進行的,這個新的情勢,便是當年的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的學生瞿艷丹,眼下已是西南政法大學的在讀大學生了。
這5篇作品分別是:《塵歸塵,土歸土》、《舊城堡的木槿花》、《亦雪亦雨,塵世之歡》、《閨閣》和《西塘,四季綺夢》。
《塵歸塵,土歸土》可以說是一部令人心靈振撼不已,震撼之后,心靈仍舊顫抖不已的好作品。這部作品,與發表在2005年第6期上的《秋天的燈盞》一樣,把筆觸深入到了生存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它寫出了痛苦的人生(不幸的家庭,難纏的親人,經濟窘迫等),以及這種痛苦人生對女主人公郁囡的折磨與摧殘,也寫出了童年郁囡與哥哥在一起時的短暫歡樂,寫出了她在擁有一條屬于自己的白地刺繡碎花棉布裙時的暗自幸福,當然,她更寫出了接踵而至的日復一日的心靈被擠壓、人格被踐踏的非人生活。最后,寫到了郁囡在長久抗爭之后的逃離,以及逃離之后對心靈歸宿的彷徨與尋找,尋找與選擇。
可以說,《塵歸塵,土歸土》這部作品,從題目開始,就是一個大命題。這個大命題,即是人生層面上的,又是文學創作層面上的。這部作品中并不長,只有一萬字,但是,這部作品演繹著的卻是沉重的人生大悲劇。而作者注入這部作品的情感,則充滿了博大的悲憫情懷。這種博大的悲憫情懷,常常是作家成就優秀作品的一大要素。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已》中的孔乙已,《祝福》里的祥林嫂,就是魯迅先生悲憫情懷中的撼人心魄的人物。而法國大作家雨果有兩部傳世名著,一部是《悲慘世界》,另一部是《巴黎圣母院》。這兩部作品,之所以成為了世界文學名著,而且還不斷地被改編成其它形式的作品,并同樣引起世界性的關注,其根本原因,就是作品中彌漫始終的悲憫情懷。《悲慘世界》把這一博大的悲憫情懷,給予了一直被追捕的所謂逃犯冉阿讓;而《巴黎圣母院》則把這一博大的悲憫情懷,給予了生活在巴黎圣母院里的,長得極為丑陋、心地卻極為善良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正為此,這兩部作品才有了撼動世界億萬讀者心魄的藝術力量。
正基于此,筆者才認為《塵歸塵,土歸土》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是一部完全可以寫成長篇小說(就其內容含量和主題份量而言),卻被艷丹匠心獨運地只寫成了短篇小說的作品,是一部展示出了艷丹寫作天賦與才華的作品。而與這部作品處于同一思想力度和藝術魅力層面上的,就是前面已提過的《秋天的燈盞》。在《秋天的燈盞》中,艷丹為女主人公取名為蘆囡。而在《塵歸塵,土歸土》中,她又為女人公取名叫郁囡。看來,艷丹在創作角色時,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小女孩,總是更加悲憫同情有加。蘆囡的人生處境,與郁囡太相似,她生活在鄉間的最貧困的家庭,有著最屈辱最被人鄙視的親人。等待她的命運,只有失學、只有過早地去從事沉重勞作這一條路可走。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小女孩子,一個渾身散發著貓騷味的小女孩子,卻以自己的一顆善良的心,去關照呵護著自己家中的小母貓,并且,為這個小母貓取了一個很有光亮度和體溫度的名字:小燈盞。
這也就難怪,艷丹在通州高級中學時的老師陳鑫南,在為其第一個小輯寫評論文字時,用了《陽光而博愛悲楚的女孩》這么一個題目。艷丹真的是有著一顆紅透的心臟,有著一顆堅強地跳動著大愛的心臟。
《舊城堡的木槿花》,是寫多夢的童年之作,優美而優雅,空靈而靈秀,隨意而飛揚。
《亦雪亦雨,塵世之歡》一篇,寫盡了愛書之情,讀書之樂。同時,也張揚著這樣一種人生哲學:一生與書為伴的人生價值取向,既是人生幸福的選擇,又是人生舒適的姿態。其實,閱讀與寫作,都是寂寞的姿態,是不事喧嘩,不事歡鬧,逃離干擾的默默的姿態。所以,不能甘于孤獨和寂寞的人,是難以閱讀好書,難以寫出好作品的。艷丹的文字,是如此行云流水、秀麗雋永,是如此浸透詩意、富有書卷氣,這已不再僅僅是語言風格上的綺麗,更是書寫內容上的繁花似錦和充沛豐盈了。
《閨閣》一篇,先談服飾,再談書籍,即而論及細節,最后又扯到寵物。娓娓道來,從容不迫。令人目不暇接,留連難返。筆者一向認為,好的閱讀,或者說是閱讀好的文字,常常會是處于如下兩種狀態之中的:其一,剛剛開始進入閱讀,便被那好的既有味道、又有情趣的文字的流水所裹挾,所俘虜,也便情不自禁地一路隨波逐流而去,并陶醉其中,忘我其中;其二,偶爾因為什么緣故,稍稍緩過神來,也會暫時停止如此這般的隨流逐流,一下子跳到岸上,而未及站定,又情不自禁地為文中的種種精妙絕好之處,生發出一番浩嘆,或者,繼而因之而擊掌,而淺吟低唱,也未可知。
讀艷丹《閨閣》這般的美文,就可獲得如上的感受。
最后,該談談《西塘,四季綺夢》了。西塘是水鄉,是江南六大水鄉古鎮之一。極水靈而秀美,極古典而清爽的。江南如此美好,喜愛文學創作的女孩子們,當然是巾幗不讓須眉,才女不讓才子,并因之而一再地閱讀江南,沉浸江南,抒發江南,描寫江南了。《西塘,四季綺夢》便是艷丹的這么一種風味的新作。
或者說,她描寫的是以江南水鄉古鎮為背景的愛情故事。
幾乎,沒有一個有才華的成功作家、詩人不寫愛情故事;而以江南水鄉古鎮為背景的愛情故事又特別難寫,此一點,不知艷丹想到了沒有。
毫無疑問,《西塘,四季綺夢》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這不論是從傳統意義上講,還是從現代意義上講。
故事講得很動聽。既有西塘古鎮的周祥而靈動的風景描寫,又有人物關系交織的從容不迫的交待。雖然感情線條很多,但講述起來,卻是裁剪得當,銜接有序,有條不紊。
但是,為什么,筆者沒有怎么被這個結構得十分精巧,布局得十分智慧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打動呢?筆者自然先是反詰自己。繼爾,也就再次把探尋的目光投向了作品本身。
這個愛情故事里,似乎少了一點什么。自然,少的不是美麗的文字。那,又是什么?
《西塘,四季綺夢》,自然不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北宋·蘇軾語)的美滿的愛情,也不是“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南宋·辛棄疾語)的悲劇愛情。
頂多,有一點小小的凄美。
總之,《西塘,四季綺夢》少了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或許,這是艷丹文字的另一種風格,淡定而不驚慌,略感悲涼而不致于大傷心不已。所以,就文字而言,《西塘,四季綺夢》還是非常好讀,非常享受的。
在結束本文之前,想再談兩點純粹個人化的評述。
其一,本期中的艷丹的《舊城堡的木槿花》、《亦雪亦雨,塵世之歡》和《閨閣》,這3篇延續了這之前的《江南》、《零碎的箋紙》、《鄉村》、《雨潤簾紗》諸篇的好情境,好情調,好味道;
其二,想再次提及《塵歸塵,土歸土》和《秋天的燈盞》這兩篇文字。我以為,不是心中對真善美愛之至極、對假惡丑恨之至極的人,是寫不出這可貴的文字的,是寫不出這可愛的文字中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和人物抗爭的。
自然,還特別要祝愿瞿艷丹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一步步地經營好自己以后的文字,一篇篇地打理好進入自己以后作品中的人物軌跡和命運歸宿。在真善美的時空中,讓讀者能持續不斷地倘佯并享受在精美的文字世界里和情感世界里。
以上文字的發表,恰逢瞿艷丹在《三角洲》上發表作品三周年。為此,可以看作是再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