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傳統倫理道德
反觀中國歷史文化長河,傳統社會的宗法制度、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造就了中國古代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重人事、重血緣、重家庭、重社會,倫理道德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自商周時期殷王盤庚告誡其臣民:“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倫理精神就已開始孕育,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各派都把倫理思想作為自己學說的重要內容。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孟子提出“性善論”,墨家提出“兼愛”,道家提出自然人倫的規則“無為”。其中,孔孟之道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圭臬。漢代董仲舒將萌芽于先秦時期的三綱五常思想發展完善,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宋明理學總結古代各家學說,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使倫理思想達到新的高度和深度。這期間雖然有過短暫的否定,如魏晉時期,玄學取代“經學”,提倡“貴無”、“賤有”,反對仁義教化,否定三綱五常,推崇自然人性,主張恣情縱欲、及時行樂,否定儒家的倫理哲學,但直至新文化運動時期,可以說倫理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
無論是傳統中國還是現代中國,對行為的規范、調節和約束不外乎兩類——法律和倫理道德。對倫理道德的作用,費孝通先生曾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予以經典的剖析和概括:“鄉土社會……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國家權力所維護的原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個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護,維護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禮治社會是費孝通先生對傳統農村社會的高度概括。在禮治社會中,倫理道德思想通過文化的涵化和濡化,內化為人的行為規范,同時,以完備的禮儀和規范,代代傳承,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約束和調節,從而敦睦鄰里鄉親、調節民事糾紛、懲戒游手、督勸農桑,把天生具有動物本能的分散的個體整合為一個有秩序、各歸其位的社會。這就是倫理道德在傳統社會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當代社會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訴求
中國傳統社會是用道德代替法律,用上下尊卑的倫理關系調控龐大的國家秩序。倫理道德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曾起過王權與法制都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卻受到批判和質疑。尋求強國之路的思想界先驅們將中國落后的原因歸結為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由此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或是選擇資本主義,或是選擇馬克思主義。此后,隨著“文化大革命”運動的興起,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忠”“孝”“仁”“義”、“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等思想被視為封建余毒,而“斗爭”哲學盛極一時,使得憐憫、同情、互助、容忍、尊老愛幼等基本道德規范幾乎無存。正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我們迎來改革開放,使本來就十分薄弱的道德體系又一次面臨商品經濟的強勁沖擊,出現了世風日下、道德滑坡的現象。道德是保持社會穩定與和諧所必要的行為規范,而傳統倫理道德體系的解構撤除了人內心的守門人,使人的欲望以前所未有的貪婪噴薄而出,許多社會問題開始顯現,如腐敗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生態問題、老人的贍養問題等等,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潛在威脅。尤其在生活資源匱乏、物質資源相對欠缺的社會生活環境里,為避免生存競爭的殘酷性和人際沖突,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極需要限制人的欲望,疏導與緩解社會矛盾,倫理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整合力量終于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
三、批判與繼承結合,繼承與創新結合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并不完全是珠璣而是混有沙石,是一個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復雜的文化體系。“它既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意志,同時也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善良、正義及表達方式。”以往的文化批判,往往缺乏科學的分析而失之偏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汲取其合理內核,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倫理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如傳統美德中的孝道、禮儀、誠信等等,對于促進家庭、人際關系、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又如在中國民間社會存在的道德信條,如貧富相助、患難提攜等樸素的道德習俗,對今天的道德重建,對人的素質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傳統倫理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有其特定的社會條件和生活形態。安土重遷的宗法社會和小農經濟是其攀附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社會流動日益頻繁,離土離鄉的人群越來越多,建立在熟人以及私人關系基礎上的倫理道德,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傳統的倫理道德與當前的思想道德建設之間找到恰當的契合點,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分院政教室,26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