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拍攝一部以魯迅為題材的電影一直是幾代電影人的夙愿。早在半個世紀以前,電影劇本《魯迅傳》問世,當時的老一代表演藝術家趙丹曾經為此傾注大量心血并且作了充分準備,關于影片的新聞消息也屢見報端,然而最終影片卻下馬了!風風雨雨,半個世紀過去了,由上海電影集團、張瑜影視文化公司和上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于2005年共同出品的電影《魯迅》終于正式登上了銀幕。著名導演丁蔭楠執導此片,著名演員濮存昕出演魯迅,張瑜飾演許廣平。張瑜同時也是影片《魯迅》的制片人,她表示:在紀念中國電影百年的時候,把魯迅的形象搬上銀幕意義重大,可以說是完成了幾代電影人的一個夙愿。
作為中國電影誕辰百年的獻禮片,同時也作為一部重大名人傳記題材主旋律電影,《魯迅》一片無疑承載著太多的殷殷期待與厚望。為了將魯迅的形象成功搬上銀幕,電影《魯迅》的創作方可謂殫精竭慮,光文學劇本前后就修改多次,影片籌備拍攝期更是長達3年之久,終于在2005年1月開機,至3月19日殺青,歷時2個多月,耗資近1500萬元人民幣。該片導演丁蔭楠說:“魯迅身上所反映的東西非常復雜,涉及很多問題,包括他的內心世界,每個小細節都必須注意,所以整個創作過程的進度就特別慢。”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毛澤東曾經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對于魯迅,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毫不陌生,全國從事魯迅研究的人已逾百萬。從魯迅犀利、洗練的文章中,從各種資料中我們一次次地通過文本走近魯迅,那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魯迅!魯迅一生批判中國幾千年“吃人”的社會和傳統文化,死時身上被蓋著“中國魂”的旗幟,對中國愛之深、責之切;對于阿Q,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對青年寄予厚望。魯迅是犀利的,他是這樣一個穿行在無物之陣的孤獨戰士,向著無物之陣投去他的標槍。他彷徨、孤獨,卻仍然執意吶喊、前進!
魯迅是如此地為人們所熟知,卻又似乎不曾被誰真正了解。在很多人心目中,魯迅是文豪更是一個戰士。導演丁蔭楠對影片的創作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彩色的魯迅。他說:“魯迅靈魂深處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要把魯迅豐富的精神,變成可視、可感、可親近的一個銀幕形象??傊痪湓挘遏斞浮返膭撟饕型黄啤S^眾在銀幕上看到的魯迅,不僅是旗手和戰士,同時也是親人,是朋友。”影片《魯迅》成功地用貼近生活的鏡頭語言直接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魯迅的生活以及他的戰斗,以詩化的風格、平實的視角,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魯迅在風雨中疾行卻毫無畏懼的人生歷程。
影片選取了魯迅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作為敘事背景。以精煉的筆觸展示了魯迅的激揚文字和激情歲月,通過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把貫穿魯迅一生的信條“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毙蜗蟮赝癸@在銀幕上,也為我們展示了生活化的魯迅。出現在銀幕上的魯迅既是凜然激昂、堅定不移的戰士,也是溫和儒雅、平易近人的長者,集冷峻、韌性、摯愛、深情于一身。
影片以富于文學性的描繪,主要通過魯迅和瞿秋白、蕭軍、蕭紅、許廣平、海嬰的日常相處來刻畫他的平和真誠。影片開頭可謂匠心獨運:魯迅一襲長衫、眉頭緊鎖,一手夾持香煙,從搖蕩的舟船到清冷的長街,無一不映照著魯迅孤獨前行的身影。在魯迅的幻覺中,頹唐潦倒的孔乙己、可憐可恨的阿Q、癲狂癡語的狂人、命運多舛的祥林嫂,這些魯迅作品中的經典人物紛紛前來質詢他、注視他,又匆匆從他身邊倉皇走開,最終被命運安排。畫面時而真實、時而變形的處理反映出現實中人性的壓抑和扭曲。詩化的影像語言、唯美的畫面質感帶給觀眾非同一般的觀影感受。
在影片中,魯迅的生活由現實與超現實的幻夢兩部分虛實結合而成,用三個死亡和七個夢境構成了敘事脈絡。在這其中,3個重要人物的死亡又構成了敘事的主要脈絡:楊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與魯迅之死。導演丁蔭楠認為“在死亡背后則蘊含著更為普遍的、超越的、形而上層面的思考與生命體驗:關于生與死的意義與轉換,生之燦爛、永恒與死之燦爛、永恒。通過魯迅主觀夢境和幻想延續抒發他的情感情緒與哲學的意念?!逼溟g又夾敘了魯迅與瞿秋白交往、參加楊杏佛追悼會、與蕭紅和蕭軍會面等事件以及魯迅與許廣平、海嬰的生活片段,這是影片“寫實”的部分。情景設計均以真實為前提,又經過藝術加工處理,渾然一體。
影片中有幾處神來寫實之筆:
場景一:魯迅和海嬰泡在浴缸里洗澡,魯迅暢快地大笑,像孩子一樣,海嬰咯咯地笑,許廣平在一旁遞上毛巾,一家人其樂融融。展示了我們所不熟悉的魯迅的另一面:溫情、放松。
場景二:楊杏佛遇害,魯迅執意要去參加追悼會,許廣平怕敵人加害魯迅竭力勸阻。魯迅毫不聽勸,臨走時交給許廣平一樣東西,便義無反顧出門而去,一派對敵人毫無畏懼的大丈夫氣概。許廣平攤開手,手中竟是家門鑰匙!大雨中,魯迅緩緩走入靈堂。痛失戰友的心情與對敵人的憤懣之情溢于言表。在魯迅送殮歸家途中,憤然寫就詩作《悼楊銓》(楊杏佛,原名銓,字杏佛):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這種細節處理把魯迅置生死于度外的錚錚鐵骨、才情縱橫畢現于觀眾眼前,頗具力度卻又毫不張揚。自然、耐人尋味。
場景三:魯迅與許廣平一直相濡以沫,許廣平因魯迅肺部病情加重而要求魯迅戒煙,魯迅堅持不肯,許廣平十分生氣,躺進被窩不理魯迅,獨自悲傷。魯迅起身走到書柜前,從里面拿出一本書《雁門集》,翻開書,從里面抽出一枚壓干的楓葉,楓葉因曾受到蟲害而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蟲眼在葉面上,魯迅看著楓葉,目光充滿溫情,他把自己比作這病葉,他用沉緩的語調、富于情感地念詩給廣平聽,最后魯迅說:“因為有你在,我不會那樣簡單地就隨風飄散的……”情真、情深、情摯,令人感動。
“寫意”的部分主要是指全片中的7個幻夢。導演丁蔭楠在影片闡述中談到夢境的影象構思斷想時這樣說道:“魯迅經常做夢——真實的,虛構的;美麗的,可怖的。魯迅喜歡談夢,寫夢——在他的著作中,夢與幻覺的出現不下幾十次。魯迅向往于‘人間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夢幻’是因為現實的強烈壓抑。只有在夢中,才真正掙脫了人世的物質的、精神的‘狹的籠’。魯迅在夢的追求中看見了‘幼稚的然而純潔的赤子之心’,進而表示不愿出離了這童心的美的夢,而且還要招呼人們進向這夢中,看定了真實的虹。在夢的世界里,魯迅賦予色彩以特殊的意義,魯迅在作品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白色、紅色、黑色,其次是黃色、青色,綠色。這也規定了影片的色彩美學原則?!?/p>
影片通過7個幻夢把魯迅的內心世界外化成可見的影像,讓觀眾與魯迅一起感受他的苦與痛、喜與悲、驚與怒。于是,孔乙己、阿Q、狂人、祥林嫂以及社戲中咿咿呀呀的女吊,這些魯迅作品中的經典形象出現在了魯迅的夢與幻覺中。同樣也是在夢中,風華正茂的許廣平歡快地向他奔來;在夢中,已經死去的秋白又神采飛揚地向他走來,音容笑貌宛如生前。夢是壓抑的、幸福的、絕望的,在現實與夢境的交織中,魯迅的喜悅、歡快與苦痛、哀愁、憤懣糾纏在一起。
影片中有幾處詩意盎然的寫意畫面:
場景一:由于形勢惡化,瞿秋白夫婦必須撤離魯迅家,轉移到蘇區。臨別前夜,魯迅與秋白同居一室神聊,瞿秋白想起了魯迅的詩《雪》并吟誦起來,瞿秋白的激情迅速感染了魯迅,魯迅跟著吟誦: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兩人心生默契,遂朗聲大笑。鏡頭緩緩拉起,超出天花板的高度,直至高空,鏡頭前幻化成漫天大雪,紛紛揚揚地落在魯迅書房內,大雪紛飛,爐火正燃,冷與暖充斥著畫面。浪漫的詩般的鏡頭語言,把兩位朋友的激情與詩興、默契與情誼描寫得不拘一格、靈動飄逸!
場景二:魯迅僅憑一己之力頂起厚重的閘門、讓圍在鐵屋里的人逃離牢籠,光傾瀉進來,魯迅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閘門,形象高大巍峨,卻只有自己一個人承擔重擔,像極了魯迅自己一生的寫照:魯迅一生都在為中國的大眾戰斗?!凹缱『诎档拈l門,放年輕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敗了,即使是被黑暗勢力威脅,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趕快做”的人生哲學,在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里還在堅持戰斗,還在關心著中國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啟蒙。魯迅曾在名為《自題小像》(1903年作)中慨然寫道: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影片生動再現了魯迅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人物刻畫。展示了豐富的、厚重的、細膩的魯迅。他對青年寄托了厚望與深切的愛。在與蕭軍、蕭紅的戲中,不只是談文學,還談穿衣搭配、談婚姻、談夫妻相處,就像貼心的朋友,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耐心地諄諄教誨。魯迅的某個學生奉國民黨當局之命來勸逼魯迅出國,魯迅冷眼相對,話語平靜而鎮定。他隨手拿起書稿閱讀,意在送客,神情冷漠而鄙視,語調平靜卻蘊涵了巨大的力量。
影片最成功之處就在于現實與超現實的交織、轉換設計,影像語言極為流暢,畫面質感精良,但整體情節內容略顯得平了一些,三段式表述,全劇情節設置過于均衡,起伏平緩,沒有形成特別讓人震撼的高潮部分。魯迅在北師大的演講應當放在全劇中部,在首場顯得有些突兀。結尾如果能在魯迅之死形成全劇的最高潮,影片應該會給人以強烈的沖擊,音樂也沒有達到烘托的效果。幾個演員基本完成了塑造人物要求,濮存昕化妝后的形象尚可,但聲音造型能力太弱,一開口,就覺得是演員本人而不太像魯迅。
影片《魯迅》送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和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查時,魯迅先生之子周海嬰作為主人公家屬代表參加了審查。周海嬰對影片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首先影片是包括編導、演員在內的眾人智慧的結晶。編導歷時三年多對劇本進行打磨,文學劇本就先后易稿二十余次。他本人看過的劇本就在床頭堆成了小山。大家的創作態度之嚴謹可見一斑。特別令他欣慰的是在攝制單位共同努力下,精心制作的《魯迅》很好地體現了劇本的豐富底蘊和深邃意境。他指出,影片以詩化的,夢幻的手法表現出魯迅這樣一位文學家、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學天地,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
值此中國電影誕辰百年之際,影片《魯迅》獻上了一份雖不完美但卻十分厚重的答卷,我以為,影片《魯迅》具有重大、深刻的現實意義與高度的審美價值,影片總體來看是非常成功的!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魯迅已經被太多的人淡忘了。影片《魯迅》重新喚起人們對魯迅的記憶,重新喚起了人們對魯迅精神的認識,這正像是魯迅一篇文章的名字《為了忘卻的紀念》,有些是永遠不能被忘卻的。魯迅的精神、魯迅的風骨應該永永遠遠地為我們所記住。
魯迅,永遠不應該是一個被忘記的名字。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