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歷來是四川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它大大小小數百條街巷中,舊時以代表各種權力機關的官府衙門命名的街道就有數十條之多。從清帝遜位民國建立以來的幾十年里,雖然這些衙門早已隨著帝制的推翻而不復存在,但由于長期民間相沿成習,它原來的名稱依附著那些老街保留了下來,這些街道街名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信息,便成了這座文化名城最生動的歷史見證。
總督衙門與督院街
今天四川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督院街,明代的“巡撫都察院”就設在這里。最初,巡撫只是奉命巡視安撫某地的特遣差使,后來才改成為地方專任的長官。清代的巡撫,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及民政等,權力很大。順治時,四川巡撫高民瞻在今督院街設立了巡撫官署。乾隆年間,四川裁去了巡撫,只設總督,這里又成為民間稱為總督衙門(別稱“制臺衙門”)的所在地。街名“督院”,就是由“總督”和“都察院”簡并而來。入民國后,四川督軍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省政府都設在這里。成都解放初,四川省軍事管制委員會以及川西行政公署和后來的四川省人民政府,也先后設立在這個地方。
在四川近代史上,督院街是一條全省聞名的街道。清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出賣川漢鐵路路權給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四川人民因此掀起“保路運動”。就在這條街上的督院門前,時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悍然下令開槍射殺請愿群眾,從而導致全省同志軍起義,終于迎來了四川的獨立,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無獨有偶,事隔半個世紀的1949年4月9日,學生游行隊伍高舉著“反饑餓、反內戰”大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當學生走到這條街上時,遭到了時任省府主席的王陵基的鎮壓,反動派的皮鞭和刺刀指向了手無寸鐵的學生群眾,釀成了轟動全國的“四·九血案”。這是對蔣家王朝敲起的喪鐘,就在這年的歲末,成都解放了。
就在總督衙門對面,清初曾建有一座名為“祈水廟”的小廟。康熙時,它被改建為衛戍撫院的督標營營務處。民國初,這里成為軍隊的營房。在20世紀20年代,地方軍閥又在這里設立了軍警團聯合辦事處。民國17年(1928年)成都“二·一六慘案”中,袁詩蕘等14位烈士就義前一直被關押在這個地方。此處解放后成了四川省民政廳的所在地。
今督院街東口到龍王廟街口一帶,過去人們都稱之為“院門口”。當時這里是個出售鮮蔬、魚、肉的沿街市場。以“韓包子”著名的“玉隆園”面食店就開設在這一地段。與督院有關的街道還有督院西轅門外的走馬街。據說因為此街拐彎處便是總督衙門,晉見總督的官員來往經此都得下馬徒行,故名“走馬”。在今新開街與鹽道街相接的南府街,也是因為它的位置居督府之南而得名。
百年滄桑,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過去煊赫一時威風凜凜的總督衙門以及殺氣騰騰的軍警團聯合辦事處全都銷聲匿跡了,只有“督院街”這個街名還隱隱地留下些許歷史的印痕。
左右拱護的藩臬兩司
清代官制,在一省權力最高的地方長官督撫之下,還有作為其左右拱護的兩位高級官員,一是布政使,一是按察使。他們的衙門分別稱為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財賦和民政,俗稱藩司或藩臺;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獄,俗稱臬司或臬臺。藩臬兩司在官級上是平行的,但藩司卻在總督下位居首席。清制,凡總督因事出缺,新督尚未到任時,例由藩臺代攝總督職權,稱為“護院”。清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總督趙爾巽調任東三省總督,當時即由藩臺王人文任護理總督直到新督趙爾豐上任。
四川的布政使衙門設在成都城東今名藩署街的地方。入民國后,因在布政司衙前空壩新開了一條華興東街,使這條街顯得十分狹窄,而當時衙前這個空壩卻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清人吳好山詠成都的竹枝詞有云:“布政衙前全扯謊,人山人海是江湖。”(成都方言稱這種三教九流江湖騙子聚集的場所為“扯謊壩”)可見當初這里人氣旺盛的熱鬧景況。
與藩署相接,是清代四川全省財賦銀兩集中儲存保管的庫房,它就是俗稱的“藩庫”。庫址即今藩庫街,民國時在其舊址上創辦了大成中學。解放后,大成中學與華陽縣中合并為成都三中,今該校校址即清代藩庫舊地。清宣統三年十月十八日,保路運動中發生了“成都兵變”,當時的綠營巡防軍縱火焚燒街面房屋,將藩庫金銀洗劫一空,沿街的住戶也大多遭到亂兵的搶劫。后來在成都的方言中,對巨細無遺地公開拿走他人財物的行為稱之為“打起發”,其源即出于此。
在藩庫的背面,至今尚有一條街叫“布后”街,就是因其位于布政使司后面而得名。這條并不起眼的小街,在成都還很有些名氣,原因是這里有一家“肴器俱精”的餐館——榮樂園,它曾經使這條小街數十年來一直散發著美食的芳香。
四川按察使司(又稱臬臺衙門)原址在今春熙南路至春熙東路一帶。民國13年(1924年),川軍將領楊森在四川督理任中新修春熙路時,臬臺衙門的舊址被最后拆毀。此前,這里已經是五方雜處的民居。清末這一帶曾是一個商貿繁忙的地方。清人定晉巖樵叟曾有竹枝詞寫道:“按察司前綢緞店,最繁華是北打金(衙門以東地段)。”入民國后,由于歷年的軍閥混戰,這里被破壞得面目全非。自從將這里新修成春熙路以后,它又逐漸成為成都人心目中最繁華的地帶。至今,當人們走在這熙來壤往的春熙路上時,還有多少人能道出它曾有過的興衰呢?
在臬臺衙門的東側,原有一座羈押人犯的監獄。據說,在清光緒年間,以反帝聞名的大足起義首領余棟臣及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被俘后都曾經關押在這里。民國時,這里是四川省財政廳所在。它的具體位置即今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部。
學道衙門與學道街
在清代的官制中,總督的僚屬里,“提學道”是一個位置較為特殊的官員。說它“特殊”,是因為它的本官是以翰林出身人員擔任,稱為“學政”,享受的是欽差官的待遇而與督撫平行。但在一省之內,它同時又是督撫的屬員,一切有關考課、教化、文物以及學術方面的事,重大的都必須與督撫會銜后方可辦理,不得因其有欽差的身份而擅專。
提學道,即提督學道,簡稱為“學道”。它的官署名稱是提學使司,民間習稱為學道衙門,四川學道的署址就在今學道街上。
在清代,成都府所屬州、縣的文童,縣考中試后來到成都參加府考,考棚就設在學道衙門的西側。入民國后衙門撤廢,在其原址改辦高等工業專門學堂,后來的四川省教育廳、四川通志館都設在這個地方。解放后,川西文教廳以及后來的教育廳都設在這個舊址上,其地即今高考招生委員會四川辦事處機構所在。
這條街東起走馬街,西抵臥龍橋街,全長不過300米,但它卻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除歷來政府的有關文教機構多設在本街外,從清末到民國的數十年間,就在這條街上曾開設過多家印制和銷售木刻古籍的書鋪。其中有名的,如清同治光緒年間太原人王述齋在此創辦的志古堂。它所印售的古籍,均由專家負責校勘,號稱精審,得到許多學者文士的交口贊譽。清末民初,崇尚國學的尊經書院、存古學堂、國學專門學堂等先后興辦,這里書鋪的刻書迅速繁榮起來。當時鉛印書籍已開始由省外傳來,經營此類書冊的二酉山房、點石齋等書店也相繼在本街設立了銷售店面,尊經、錦江兩書院的木刻文獻古籍,也在本街開設了經銷門市部。
在書肆帶動下,本街又先后開設了制造和銷售筆墨文具的多家店鋪,知名的如“天元堂”毛筆莊、“式如金”墨鋪等。因此,本街成了舊日成都讀書人常來常往的文化一條街。
清代設在成都的教育機構及其官員,除主管全省文教的學道外,府學官員設有教授,縣學官員設有教諭,另外還設有輔助府州縣教學的訓導。這些官員都只有本官一人,無屬員。清末成都府學署的署址設在文廟前街,成都縣的教諭署設在學署街,華陽縣的教諭署設在今石室巷。盡管有的官署至今還能從街名上看出一絲舊日的痕跡,但知道這些街名來源的人如今已愈來愈少了。
提督、將軍與提督街和將軍衙門
清代在全國各重要省份都設置有提督軍務總兵官。其職責是掌握全省軍事大權,統轄諸鎮漢軍綠營,是地方最高的武職長官,簡稱“提督”。四川提督的官署設在今成都提督街,此街也因此而得名。當時的提督衙門位于今提督街中段,民國時在其舊址上,修建了“中城公園”,后來改名為“中山公園”。解放后,其地又改建為“勞動人民文化宮”。
舊日的成都,可供市民休閑的場所很少。中山公園建成后,盡管它的面積和設施規模都不甚大,但由于它位居城市中心地帶,又有交通之便,閑暇時來這里小憩的人卻也不少。免費入園,或喝茶,或遛鳥(當時的鳥市在此),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這條街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是一個商貿繁榮的地方。成都有名的“精益醋莊”、“三江鞋店”、“大可樓海式包子”,都在這條街的東街上。在西街,有以產銷太和豆豉聞名的“口同嗜”、中藥老字號“蕭集翰”和抗日戰爭時期迭有精彩話劇演出的“國民大戲院”(解放后的解放軍影劇院)。今南郊武侯祠側錦里崇祀三國歷史人物劉、關、張的“三義廟”,最早也在這條街上。
在四川,除提督外還有一個專管八旗軍的“將軍”,在如今的西城(清代的滿城),有一條名為將軍街的小街,它的得名就是因為將軍衙門設在此街的左側。
清代的軍隊分為旗兵與綠營兩大類,前者的兵士都是滿蒙旗籍人,后者則全是漢人。八旗兵由中央指揮,略似后世的野戰軍,它駐防在全國各重要地區,由朝廷欽命的將軍統領。當時全國各地駐防將軍有八處,成都是其中之一(其余為西安、寧夏、江寧、杭州、荊州、廣州、福州)。
將軍在其駐防地區平時不過問地方行政,其品級約與一省的督撫相當。在地方軍政發生緊要大事的情況下,督撫上報朝廷的奏章必須要有駐防將軍的會同簽署方能有效,這實際上是中央對地方大臣的一種牽制。將軍駐滿城,其衙門設在今長順上街與金河街的交界處。后來的將軍街本名貓貓巷,因其名不雅,乃依附鄰近將軍衙門而得名,其位置實在將軍衙門的東側。
清制,將軍以下設有副都統一人。它的衙門設在如今的商業街。因為民國時在其舊址設立過商業專門學校,此街便改名為商業街,而此前這條街本名是都統胡同。商專校后來拆除,20世紀20年代改建為“軍人勵志社”,其地址即今省委辦公大樓所在。將軍衙門的左右側,當時還設有左、右二司。右司主管滿城有關兵、刑、工三部的事務;左司主管滿城有關吏、民、禮三部的事務。二者都是將軍屬下專設的辦事官員,但無品級。成都的右司衙門舊址在今西勝街協進中學;左司衙門舊址在今東勝街四川電視臺,當時,這兩條街分別叫右司街、左司街;西勝、東勝的街名是辛亥革命成功后才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