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外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蓖馄耪f,她六歲的時候,先生就教她背誦王安石的過年詩了?!跋壬钦l呀?”剛上小學的我不解地問?!熬褪悄銈儸F在叫的老師嘛。我們那個時代,女孩子是不許出家門的,我的父親便把先生請到家里來教我?!薄吧蹲右幘貑??連家門都不許出?!蔽覇柕馈M馄耪f:“那時盡管已發生了辛亥革命,但成都的封建氣氛仍然十分濃厚。小女孩的腳照樣被包成三寸金蓮?!薄吧蹲咏腥缃鹕徟??”“看嘛,就是包成我這種尖尖腳,走路好艱難喲。唉……封建制度你還不懂,以后長大了你就知道了?!蓖馄耪f,“小寒大寒,收拾過年。每到這時,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先生便收拾好書箱,挑起書擔兒回自己的家去了?!逼鋵?,和川西平原上的許多農家一樣,從農歷的十月間起,外婆家里就開始做過年的準備了。
首先是殺過年豬,再把肉做成醬肉、臘肉、香腸之類,光是幾頭豬就要打理好幾天。大人們將這些腌臘制品懸掛在一個偌大的廚房里,密密麻麻的,數也數不清?!霸趺磾挡磺迥??你一排排地數嘛?!蔽也逶?。“這你就不懂了,如果把那么多肉全部掛成一排一排的,那可就要把房梁壓彎了,只能分散掛,所以就不好數了?!逼渌缬汀Ⅺ}、柴、米、面之類的東西準備之充足,就更不必說了。
穿新衣也是過年時很重要的內容,因此特別講究。農歷十月一到,外婆家里就會請來幾個裁縫,為全家老少量身定做衣服。棉衣棉褲,罩衣外褲,總之從里到外,從頭到腳,各種行頭一律易新。家里大大小小十幾個人的服裝要三個月才做得完呢。那些裁縫都是些遠近聞名、手藝精湛的高手。他們一進門手頭就沒空過,一日三餐放下碗筷就做,到年關逼近還沒做完,便挑燈夜戰。“咋個那么慢嘛?”我插話?!澳强墒且会樢痪€用手工縫制的喲,哪像現在有縫紉機呀!”外婆感嘆道,“現在這些手藝都失傳了?!?/p>
此外,打掃清潔衛生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庭院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甚至連院子外的路面都要重新平整到很遠很遠,免得親朋好友來拜年不好走路。房屋里面從地板到天花板,從墻壁到窗戶,以及所有的家具擺設,統統都要讓它們亮堂起來,光鮮起來,連雕花大床也被擦洗得金光閃閃,恢復了它原本的光彩。至于貼春聯、掛年畫、放爆竹、守歲、相互拜年當然更是不可缺少的項目。
大年三十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飯稱之為團年,外姓人是不能參加的,即使是做廚師的,也只能在廚房里面吃,不能上桌。外婆說,她母親告訴她有外人參加團年就會“踏年”,即破壞了來年的好運。
大年初一的名堂就更多了。早上起來,先到神龕前拜先祖,再拜老人,這可是要行大禮的。民俗中正月初一的禁忌之多,說都說不完,如初一不出門,不串門,不回娘家,不殺生,不用針,不生火,不吵架,不罵人,不破財(不購物),不吃葷,不吃藥,忌使刀剪,忌打碎器物,忌說不吉利的話,忌哭啼等等。這一天處處都應小心行事,慎重開口,以免破壞了一年的大運。俗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大年初一這一天是民間最重視的日子”,外婆總結道,“在全家老少求吉利觀念的影響下,春節的日子過得既喜慶又拘謹”。
二、我母親
媽媽說,她覺得自己小時候的春節前,天氣好冷喲。有年春節前下起了大雪,她興奮極了,便拿起鏟子去堆雪人。成都這地方是難得見雪的。外婆見狀就叫她把雪裝些回家,放到泡鹽蛋的壇子里去,說是雪水泡鹽蛋好得很。媽媽說,每次過年前,外公都要叫她提著小水桶,坐渡船到河對岸望江樓的薛濤井里去取水,說是那里的水泡茶清純爽口,其味無窮。我媽媽便乖乖地提著小水桶去那薛濤井中取水,好在正月初一泡茶喝。
外婆小時候是在鄉村長大的,民風古樸。媽媽卻生長在都市,加上時代的變遷,相對于外婆的兒童時代,自然少了許多羈絆與禁忌。媽媽說,她那時已可以隨便出門,上街亂串,背起書包上學堂了,甚至還可以跟男孩子們一樣扯響簧。每年正月初一,她就站在自家門前的街邊上扯響簧,一玩就是幾個鐘頭,還可以扯出各種花樣兒來,如雪花蓋頂,如拋天掛——扯著扯著就把響簧向天上拋起,然后穩穩地接住又繼續扯,好過癮哦。
媽媽是獨生女,家庭吃穿不愁,但外公外婆并不嬌慣她,家里的日?,嵤露家兴龑W著做。她在十來歲就幫著大人做過年的準備了,如掃揚塵,洗被子,腌臘肉,推湯圓,樣樣她都學得精到,并且把這些招數都傳給了我們幾姊妹。
過年穿的新衣裳,外婆依然是請裁縫做,一般都是中式的,只是沒有外婆小時候做的件數多。偶爾看見路過家門前的女孩子穿著新穎而漂亮的西式服裝,媽媽好羨慕喲,可外婆就是不去找西式裁縫,只請人給媽媽做中式衣服,最洋盤(方言:得意)的不過是將絆絆扣子做成盤花的而已。
正月初一早上,媽媽給外公外婆行大禮,拜過年以后,帶雙數的壓歲錢當然是少不了的。雖然數目不大,但可以自己支配,這在當時已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因為那個時代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社會經濟狀況很糟糕,幸好日本鬼子打不到四川來,雖然成都挨了炸彈,但與被日本鬼子占領的地方相比,成都老百姓的生活所受的影響還不算嚴重。
媽媽說,她小時候過春節時最喜歡到外婆的娘家新都去耍。在那里,全家人都把她捧為掌上明珠,一切依她盡興。我的小舅公最愛把她扛到肩上,到街上去看耍龍燈,那簡直使人心花怒放,狂喜不已。那些頑皮的小男孩用火把去燒龍,圍著燒,追著燒,直到把龍燈燒成光架架,最后耍龍燈的漢子一身衣褲也被燒成了爛襟襟(方言:破爛的布條),就像電影里白毛女穿的衣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又有些搗蛋鬼放“地老鼠”(一種煙花),只見一團團小火球到處亂串,嚇得人東躲西跳的,好不熱鬧。小舅公肩上扛著媽媽不好逃,褲腳被“地老鼠”燒得稀爛,不過沒關系,只要媽媽耍得開心,小舅公就高興。
三、我自己
我這個人生不逢時,可以說是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的“自然災害”與“文化大革命”長大的。盡管缺吃少穿,但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春節仍然是最美好最神往的日子。那個年代,對于饑餓的人來說,能敞開肚子大吃幾天,那是一種何等的幸福??!
有一年冬天,我放學回家,看見屋檐下晾著幾節透了水的新布。那時扯了布都要先讓它縮水,然后再裁衣服,否則做好了再縮水就會變小而不合身。媽媽指著其中一節紫紅色底子上綴滿各色點子的花布說,這節豌豆花布是給你做新衣裳的,過年穿。新褲子呢?我問。沒有布票了。幾姊妹都要——人人一套新衣服實在是辦不到啊!唉,明年再說吧。那個年代國家實行配給制,發給每個人的布票根本不夠穿,總是有上裝就無下裝,有冬裝就無夏裝,上級也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從那天起,我就天天屈指,盼望過年,想像著我扎著兩條羊角小辮,穿上那件新衣服的樣子。轉眼間我已年過半百,那節豌豆花布的色彩還在我的腦海里清晰可見,它永遠在我家老房子的屋檐下隨風飄著,帶著一個小姑娘的夢……
掃揚塵是過年前必做的一件麻煩事。每年臘月間媽媽都要到鄉下去砍一大抱竹丫枝,把它們綁在竹竿上做成掃帚,然后滿屋子掃,壁頭上、天花板、墻角角,決不放過一個死角。把幾間屋子打掃完,硬是要折騰一整天,最后全家人的臉都被揚塵和蜘蛛網弄成了“黑花貓”,只剩下兩個眼珠子在轉。
接下來就是洗全家的鋪籠帳被,外婆說,年前洗了大件來年的病痛少。媽媽把我家門板取下來,放到兩條高板凳上搭成一個平臺,我們幾姊妹就圍著這張門板,將被單鋪開,用刷子蘸著肥皂水刷,臘月間的天氣冷,每個人的手都凍成了紅包子……
大吃一頓,是那個年代過年時所有家庭共同企盼的主打節目。俗話說,“寧窮一年,不窮一天”。為了過年有肉吃,全家老少得忍受幾個月不打牙祭,才能省下幾斤肉票來做一塊臘肉。我一看見我家天井上方掛著的那塊臘肉,就饞得直流口水,天天盼望過年。在那個被嬉戲為“吃飽了還沒吃夠”的年代,一塊臘肉怎么夠我們全家老小九口人吃呢?但媽媽的戲法兒多:她居然用牛皮菜幫子炸出了酥肉,用茄子做成了豆瓣魚,還有許多雜七雜八的代用品。我想,媽媽該到文殊院的素齋餐廳去申請專利才好,可惜那時媽媽不懂專利,又沒有經濟頭腦,換了我的兒輩們,肯定要發財。
大年三十晚上,等我外公最后一個人從東郊的工廠回到家后,天已擦黑,我們一家人便圍著一張擦洗得發白的舊方桌團起年來。不過團年前還有一個規矩,首先要通靈本家的先祖來吃,然后我們才能動筷子。這是最神圣而莊嚴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準發出聲音。當我外婆口中念叨著列祖列宗的名字,請他們回來享用年夜飯的時候,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方桌上方為祖先人擺放的兩個斟滿酒的杯子和筷子,一心想看看究竟祖先人怎么回來吃法。結果發現根本沒動靜,很讓人失望,又不敢亂開腔。
長輩們必須先吃,小字輩們才能動筷子,這是我們幾姊妹從小就學到的規矩。事畢,看到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先動筷子了,我才夾起一片肥臘肉,匆匆送入嘴里,一股油香味慢慢地浸下喉嚨,那種感受簡直不擺了。那頓堆滿方桌的菜,五花八門的“假冒偽劣”產品占大多數的年夜飯,使我終身難忘,至今仍時時在我腦海里浮現,我一直以為,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佳肴。
正月初一是小孩子最愉快的日子,這一天可以不做任何家務勞動,大人們全包攬了。平常我們幾姊妹都分擔了不同的家務勞動,一年到頭,從不間斷。早上起床,梳洗完畢,穿上新衣服,就去給外公外婆拜年。外公說,現在是新社會,大禮就免了吧。于是,我們幾姊妹便給外公外婆行點頭禮,以示祝福。拜年之后,外公給我們每人發一份壓歲錢:一人12張1角的嶄新紙幣,喻意為月月紅,用一小條紅紙扎在錢的中間,煞是誘人,一看就是精心準備的。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給過我們壓歲錢,只有外公每年必給。而我的壓歲錢從來都沒有自己花過,在懷中揣上一段時間后,就被媽媽永久地“借”去了。
正月初一早上當然是吃湯圓,中午吃面條,美其名曰:金線吊葫蘆。
午后,外公就帶著我們幾姊妹到青羊宮去耍。最有意思的是摸銅羊,據說是自己哪里痛就摸哪里,靈驗得很。我愛肚子痛,于是就抱住銅羊的肚子使勁兒地摸……
爺孫幾人一直要在青羊宮玩到吃了“糖油果子三大炮”(成都的名小吃),逛到天黑燈會開始,慢慢地欣賞了花燈才回去。整個園林燈火輝煌,琳瑯滿目,應接不暇。塘里有“荷花仙子”,岸上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邊有“仙女散花”,那邊有“小鯉魚跳龍門”。什么兔兒燈、走馬燈讓人怎么也看不夠……直到外公反復提醒,回去了吧,不然就要收車了,我們幾姊妹才依依不舍地隨外公返家。
四、我兒子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神州大地的平民百姓擺脫了饑餓與貧窮,過上了好日子。我兒子趕上了好時光。
可以說,兒子打生下來那天起,就天天都在過年:有的新衣服還沒有輪上穿,就因人長高了而被束之高閣。什么洗衣機、電冰箱、熱水器、浴霸、微波爐、電視、電腦、汽車之類的東西早已把我們的傳統打得粉碎。雞鴨魚肉、糖果糕點隨時都有,要吃湯圓,打開冰箱拿出就煮。傳統春節那些令人神往的吃大肉、穿新衣、逛燈會之類的項目在兒子面前已成了小菜一碟,不屑一顧,只有壓歲錢這個內容他還感興趣,但胃口卻越來越大,我們給一次壓歲錢至少200元。記得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當知青從農村調到工廠,每月的工資才18元,200元我們得辛辛苦苦地干一年。
“兒子,過春節你有些什么愿望呢?”我問。
兒子聽了,盯著我半天才說:“春節嘛,我最喜歡壓歲錢。我這個人心不厚,能得到一兩千塊錢就滿意了。還喜歡放火炮,這玩意兒我還感興趣,可惜又不準放。至于吃團年飯,我沒一點興趣。一想到那些東西就膩味,實在要吃的話,那就換換口味,到大餐廳里去吃吃生猛海鮮倒是不錯。至于看燈會,那玩意兒死死板板的,我才不喜歡呢。還不如在家看看碟子或上上網打打游戲。春節出行,最好是咱們全家都坐飛機,到暖和的海南去放松放松,或是來一次歐洲十日游,那還差不多?!?/p>
真是經濟時代造就的一代后生啊!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提升著兒輩們的口氣——讓你覺得我輩原先的神往與稀罕,如今是如此平常和輕而易舉。不過,反過來又想,兒輩們沒有重復我們童年的不幸和辛酸,的確是值得慶幸的。
只是,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淡化了我們傳統的春節文化。兒子童年時代的春節,與我們的童年相比,越來越不傳統了。小孩子對父母,連起碼的禮節都不講了,就別提給父母拜年了。去年春節,我教兒子去給他爸爸拜年,只要求他說一句祝福的話,兒子都不是很情愿,嘀咕了好一陣子,最后還是在喉嚨里打轉轉說不出來?!皦簹q錢是那么好要的嗦?”我說,“給長輩拜年必須行禮,不拜就堅決不給”。迫于壓力,兒子才勉強給爸爸媽媽行了個禮,搶過壓歲錢就跑。
唉……兒輩們漸漸疏離了我們春節的傳統,轉而熱衷于守平安夜,鬧圣誕節,跟著別人去過萬圣節……
真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