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歲的佳佳握著一個牙膏盒跑到媽媽面前,歪著小腦袋調皮地問道:“媽媽,您猜這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呀?”媽媽回答:“當然是一支牙膏啦!”“哈哈!”這時小淘氣從牙膏盒里抽出一支鉛筆,大聲說:“是支鉛筆!媽媽上當啦!”
你可知道,會玩這樣“欺騙性”的把戲,對孩子的心智而言,是個多了不起的進步! 因為他已經開始嘗試猜測別人的想法,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世界了!
在起初很長一段時間里,幼兒只能從他自己的愿望出發來行動,他不僅無法意識到自己頭腦中形成的世界會與真實的世界有出入,也無法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不同。他會覺得自己怎么想,別人也肯定是這么想的。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故事,最初,孩子往往會認為“我知道盒子里面是鉛筆,媽媽也同樣知道”。
直到3歲以后,孩子才逐漸明白:“別人有別人的想法,和我想的是不一樣的!”就像佳佳能夠明白,自己知道盒子里是鉛筆,而媽媽不知道。
這種改變,可以說是兒童心智上的一次飛躍!他會漸漸學會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會從他人的行為來推測其動機。這種能力對于孩子逐漸融入社會生活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這種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就會理解父母對他的要求是源于什么樣的期望;就能明白課堂上老師在傳授知識時的意圖;也能夠體會交談中,伙伴究竟要表達怎樣的想法;并且開始去思考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如何尊重他人的意愿……
研究表明,3~4歲是這種能力發展的一個關鍵期!帶著他從“自我中心”的認識方法向“別人也有不同的想法”轉轉彎吧。
好,如果你家的寶寶剛好處在這個關鍵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假如下面幾個場景出現在你的家中,你該如何利用這樣的機會:
童童的鉛筆不見了
寶寶回到家,向你播報在幼兒園里的見聞:“媽媽,今天童童從家里帶來一支特別漂亮的鉛筆。可過了沒多久,鉛筆不見了。他跑去向陸老師告狀。”
最常見的回答:“他怎么說的?”“后來怎么樣了?”
現在,請換個問法:“假如你是童童,你會對老師怎么說?”“假如你是陸老師,你會怎么答復童童?”
藏起爸爸的拖鞋
爸爸快回來了。你不妨拉著寶寶來個小小的惡作劇:
“寶寶,平時爸爸回來后,第一件事都是到鞋柜換拖鞋。現在,我們把拖鞋藏在茶幾下,你猜,爸爸回來后會到哪里換拖鞋呢?鞋柜還是茶幾?”
爸爸回來了,還像往常一樣,打開鞋柜,去找自己的拖鞋。“咦,拖鞋不見了?”
這樣的惡作劇會讓寶寶在笑聲中對“別人和我的想法不一樣”有一種深刻的體會。
開心娃娃家
你猜,生活中最常見的換位思考游戲是什么?是孩子們的最愛——娃娃家。
“我當爸爸,你當媽媽。
“你是病人,我是醫生。”
“我是王老師,小朋友們都坐好,現在我要上課了。”
這些在娃娃家里最常見的語言,其實都是在從別人的角度去想事情,去看問題。
看來,要想讓孩子的腦筋轉個彎,爸爸媽媽的腦筋也得先轉轉彎,學會從最日常的細節中尋找教育的契機才行。
小測試
心理學家的冰激凌
下面是一道心理學家推薦的思考題,看上去有些復雜。不過,如果你有興趣,也不妨說給寶寶聽聽:
“小紅每天都要出門去買冰激凌。以前,賣冰激;麥的人是在小區的南門,可這天,他搬到北門去了。小紅知道了這個消息,她的好朋友小明也知道了。但是,小明以為小紅不知道,便打電話去告訴她。可誰知,電話打過去的時候,小紅已經出門買冰激;麥去了。你想想看,小明認為小紅會到哪里去買冰激凌呢?小紅自己會到哪里去買呢?”
當然,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你可千萬不要失去信心。因為這并不能說明孩子沒有這種推測能力,而很有可能是因為語言能力沒有跟上來。難道你沒覺得,故事里一會兒小明,一會兒小紅,連我們成人讀起來都有點拗口,對孩子語言能力的要求實在是有點兒過高了嗎?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種對他人心理的推測所要求的能力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