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系統對于制造裝備業而言,就如同CPU對于計算機和IT業的作用。我國高性能數控系統長期以來基本依賴進口,華中數控依靠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迅速崛起,突破了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封鎖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戰略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模式,被業內稱為 “華中數控現象”。有專家指出,這一模式對我國發展先進制造技術,高校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工作,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2006年1月9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把掌握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使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國務院2006年2月9日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中,再次將先進制造業列為重點優先領域,確定了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等16個重大專項。要求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
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要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要將高檔數控機床、軟件等作為核心產業來抓。
日前頗具影響力的日本《選擇》月刊登載《中國國家昌盛而民族工業走向衰亡》一文,文章指出,“中國企業只是關注使用外國技術,依靠低成本生產產品,而不是全力開發獨自技術。”作者還特別提醒,“中國企業需要盡早明白,技術和品牌只能通過自己公司一點點地積累建立起來。”
“若從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態勢來看,這話并非危言聳聽。”陳吉紅博士說,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制造能力的集中體現,重大裝備研制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當前一場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全球化制造業革命正在波瀾壯闊地展開,尤其是數控技術,已成為快速響應市場并贏得競爭與勝利的主要手段。
現年40歲的陳吉紅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還是全國優秀博士后,主持、承擔和參加了國家3個863計劃項目、兩個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兩個國家“十五”攻關項目,是數控領域知名的專家。十多年來的企業拼搏生涯使得他對中國裝備工業的國產化具有頗深的感觸。
據專家介紹,高檔數控機床和高性能數控系統是具有高利潤的高技術產品,西方國家一直將其列為超越經濟價值的戰略物資進行管制。一個非常明顯的例證就是,美國于1999年5月“出籠”的《考克斯報告》,甚至對我國南昌飛機制造公司購買的一批美國上世紀70年代舊數控設備發難,指控我國將其用于軍工生產。到2000年10月,美國參議院還通過了《控制高技術機床出口法案》,進一步管制數控產品出口。
但另一方面,我國高性能數控系統基本依賴進口。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數控裝備的市場需求急劇增加,到2003年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國、進口國和第四大生產國。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日本發那科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兩大數控業巨頭在中國的數控系統銷售量分別為12000臺和7000臺,基本上壟斷了中國中高檔數控系統市場。
陳吉紅說,經過不懈的努力,華中數控走過了中國數控產業從黑暗到曙光初現的艱辛歷程。
技術路線另辟蹊徑
在這一市場環境下,過去數十年間,中國數控產業經歷了“三打祝家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困境。但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就是,對于數控系統這樣的戰略高技術,靠花錢引進根本辦不到;盲目效仿國外,也只會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國數控產業的惟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創新之路,用中國人自己的核心技術振興中國數控產業。
“為此,我們拋棄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專用計算機’的研發思路,走‘通用工業微機為硬件平臺’的創新技術路線。”陳吉紅介紹說,運用常規的工業計算機和電子器件,自主開發出打破國外封鎖的多軸聯動高性能數控系統,華中數控逐步完成了從創新的思想轉化為科技成果的“第一級跳”。
這一創新的技術路線避開了制約我國數控系統發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頸,使得中國數控系統產業與國際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通過軟件技術的創新,實現了數控系統技術的突破,用通用的工業計算機和電子器件,自主開發出打破國外封鎖的多軸聯動高性能數控系統。
利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風險資金,華中數控的一批年輕、高學歷的創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從科技成果向高科技產品轉化的“第二級跳”中。
在產品化過程中,對于這一批從大學校門走出來的創業者們而言,首先需要從根本上實現校園文化向企業文化“脫胎換骨”的轉變,克服以前“重科研,輕工程化;重論文,輕工藝;重技術,輕市場”等觀念。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陳吉紅逐漸意識到,確定產品的合理市場定位才是科技成果轉化成敗的關鍵,而在闖過產品關之后,還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創品牌,并形成產業規模,否則就是“做小了等于白做,做慢了等于自殺”。
在2001年,國家發改委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進行支持,使得華中數控走出校園,在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建起一個占地60畝的現代化產業基地,實現了從一個“小作坊”式的公司向現代化生產企業轉變、從產品化向產業化轉化的“第三級跳”。
另一方面,華中數控推行了“千山萬水、千家萬戶、千辛萬苦、千言萬語”的“四千”策略,并運用創新的市場策略——“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的“游擊戰術”,即先以數控改造舊機床和開拓數控裝備教育市場為突破口,逐漸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在產業方面,華中數控建成了年產5000臺套高性能數控系統的生產能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性價比的“世紀星”高、中、低端系列數控系統產品完成工程化和商品化,銷售近萬臺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數字交流伺服驅動單元和主軸伺服驅動單元已完成工程化和商品化,銷售2萬多臺;成為目前國內惟一擁有成套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配套能力的企業;8個產品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華中數控系統與國內數十家一流主機廠實現了批量配套,銷售額連年翻番;公司已躍身為中國數控系統行業的強勢品牌。
從2002年開始,華中數控與大連機床集團、濟南第一機床廠等數十家國內一流主機廠實現了中高檔數控機床的批量配套。華中數控與桂林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研制出了配備華中數控系統的五坐標聯動龍門銑床,安裝在某飛機制造公司,成為我軍工企業首次購買和使用全國產化五坐標聯動數控設備。華中數控分別與武漢重型機床廠、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了“七軸五聯動重型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共同打造一批“共和國當家設備”。
三年來,華中數控各項經濟指標持續三年保持大幅增長,銷售額連年翻番,逐步從數控行業的“游擊隊”變成了振興國產數控系統產業的“主力軍”。
搏擊國際市場
據了解,我國投資占GDP的40%以上,其中設備投資占投資總額的40%,進口設備占設備投資的2/3以上。大量進口裝備養肥了跨國公司的同時,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
近年來,隨著以華中數控為代表的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進入國防工業系統并在國內占有一定的份額,打破了西方對中國中高檔數控市場的壟斷。但對于剛剛起步發展的中國數控系統產業,西方企業不惜代價進行“圍剿”。
對于數控系統出口,國際上通常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即“出口此類產品要求對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進行調查,不得用于軍事工業,不得出口第三國”。比如我國高價進口的五坐標聯動數控機床,都是在承諾不用于他途的條件下,才得以進口,而且外國公司對功能和性能進行了裁減和限制,設備的后續技術服務很難得到保障。
一個十分明顯的動向便是,不少跨國公司正覬覦我國機械行業排頭兵企業,實施并購計劃,而在我國機械工業重要零配件、整機及重大裝備領域,合資合作事件仍有蔓延之勢。
不僅如此,由于中國數控技術的進步以及民族數控系統企業迅速成長,西方公司近年來還對中高檔數控系統進行了大幅降價。當華中數控成功開發五軸聯動數控系統,并與桂林機床共同推廣應用于國防工業和發動機增壓渦輪制造時,一位外國公司亞洲總裁非常震驚,專門向所在國政府打報告,要求放松對中國進口五軸聯動數控系統的限制。
國外還針對我國市場推出低價產品,特地為中國市場定制裁減了功能配置的數控系統,以進一步抗衡國產系統在價格上的優勢。
此外,外國公司均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高附加值產品銷售——落后技術轉讓——合資辦廠”等手段占領中國市場,即先將其落后淘汰的兩個系統技術轉讓給北京某研究所,但仍將核心硬件芯片控制在手中;我國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吸收,這家公司又將其性能質量更好、集成度更高的數控系統產品推向中國市場,以抑制中國引進的技術實現產業化。合資辦廠是外國公司的第三步,所謂的合資生產不過是全套散件進口,國內裝配,中國根本不能掌握關鍵技術。
面臨如此嚴峻的競爭態勢,華中數控迎刃而上,在國際上唱響中國聲音,也贏得西方大公司的尊重。在首屆“華中數控杯”數控技能大賽上,在全國決賽中選用華中數控系統的選手近100名,他們在與選用進口系統的選手比賽時,充分發揮了華中數控系統運行安全可靠、編程簡化方便、操作直觀宜人等功能優勢,在編程操作中得心應手,有30多人進入了獲獎選手行列,獲獎比例位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達14天,每天長達15個小時高強度的決賽實操比賽中,配置華中數控系統的26臺國產數控機床經受了考驗,沒有出現故障,沒有因為機床故障影響選手比賽,一點也沒輸給國外知名公司的中高檔數控系統。
“客觀地說,華中數控在與西門子、發那科的同臺較量中,打了一個漂亮仗。”陳吉紅說。
2004年,受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委托,華中數控舉辦了一屆“2004年發展中國家數控技術國際培訓班”,短短數月中就收到10個國家的近50名學員的報名信息,最后錄取了來自越南、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伊拉克、蒙古、埃及、印尼七個國家的18名學員,均為這些國家優秀的教師、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這些學員回國以后就代表該國企業采購了大批華中數控的設備,公司據此開始切入國際市場,并取得輝煌業績。
開創高校“產學研”新路
早在1995年,華中科技大學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風險資金,發起組建了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一批年輕有為、愿意探索自主創新路線的熱血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從科技成果向高科技產品轉化中。
與社會企業相比,高校背景的企業具有先天的產學研結合的優勢。產、學、研就像科技成果轉換必須開足馬力運行的三部“機器”,協調得好,就會互相促進、快速發展。但由于三部“機器”的最終目標和考核方式不一致,協調不好,則相互之間會出現尖銳的矛盾,從而導致科技成果與產品化、產業化的目標無法實現。
2000年,國家科技部批準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數控共同組建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了數控中心和華中數控產學研協調發展,華中科學大學提出了轉變觀念,轉換機制,堅持“四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待遇。
經過五年的運作,“四統一”的管理模式是華中數控產學研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這使得企業與學校內部實行了產、學、研一體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個體轉變成協同作戰的科研團隊;產業、科研和教學之間的互相支撐,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向產業轉移,產業業績為申報科研項目提供方向和支撐,科研和產業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平臺。
如今,華中數控已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明晰了產權關系,實行了骨干持股,當年的創業者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從一個技術開發者,變成一名技術開發組織者、知識型科技企業家;與此同時,校園文化變成先進企業文化,克服了以前高校科技成果普通存在的“重技術,輕市場;重技術,輕管理;重研究,輕工程化”的觀念。
在華中數控采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組織結構模式下,一方面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高度統一,一切工作以數控產業為中心;另一方面,以華中數控為紐帶,建立起與全國數控機床用戶、機床生產廠、數控系統生產廠的緊密合作和技術輻射,從而構成大環境的產、學、研相結合。
機遇與挑戰
據有關專家分析,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已形成了數控機床的廣闊市場,未來我國對數控裝備的市場需求還會繼續大幅增長,預計到2010年,全國數控系統需求將在10萬套以上。
“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總成本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在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上,數控系統約占機床總成本的30%~50%。”陳吉紅說,如果我國數控機床配備的是國外數控系統,那么數控機床產品銷售額約一半就是在為國外推銷數控系統,“即使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壯大了,我國的機床廠也不過是國外產品的‘加工中心、組裝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會長吳柏林認為,進口數控系統壟斷國內中高端市場,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在某些技術質量方面的問題確實沒有完全解決,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市場對國產數控系統的認可度仍然不高。“低端產品上我們已經占領了國內市場,在高端產品上我們差在技術,而在中檔產品上雖然技術沒有問題但還沒有實現產業化,這也是發展國內數控系統產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由于市場認可度低也導致企業規模上不來,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國產數控系統質量的不穩定和成本優勢不明顯。“國內企業一年的中檔數控系統產量也不過幾百臺,好一點的上千臺,但發那科和西門子的年產量都在幾萬臺、十幾萬臺的水平,基本上壟斷了中國中高檔數控系統市場。產量上不來,技術質量和穩定性就很難提高,成本更是降不下來,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這樣就更沒辦法上規模了。”吳柏林不無焦慮地說。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于清笈在2005年10月底曾表示,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實現國富民強的戰略舉措,一些初具實力的國內企業應當勇敢地擔起這一重任。據悉,國務院即將出臺《關于加快裝備制造業振興的若干意見》,將成為指導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個法規性,綱領性文件,“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是該文件的基本精神。
但是,技術上的突破并不等于市場上的突破。“雖然華中數控十多年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國家要求還有距離,還只是起了‘堵槍眼’的作用,”陳吉紅說,面對強大的國外對手,華中數控在國內的份額仍不高,“如何從技術突破到產業突圍,是中國數控產業最終能否做大的關鍵。”
為國家戰略利益鼓與呼
陳吉紅認為,目前我國中高檔數控系統產業化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消除國內用戶對國產數控系統的可靠性疑慮,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但面對已獲取巨額利潤的國際巨頭的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營銷手段,單靠企業孤軍奮戰,難以擴大市場份額,攻關成果也難以產業化,“天長日久,民族數控產業難免最終被擠垮。”
為此,陳吉紅提出了三個建議:其一是加大數控系統共性、自主技術研發的投入,力爭在高檔型高性能數控系統的關鍵核心原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并實現工程化。其二是出臺國產數控系統產業的增值稅“即征即返”政策,取消歧視國產數控系統的采購政策,在政府采購招標項目,應優先選用國產數控系統,同時進行政策資金引導,支持機床廠與系統廠建立戰略聯盟。其三是,實施“國產數控系統的產業化工程”和“國產數控系統可靠性與應用示范工程”兩個專項,培育民族數控旗艦企業。
陳吉紅還呼吁,國家應加大對國產數控系統的產業化支持力度,通過國家投入,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持續進行國產數控系統的可靠性考核驗證和應用示范。同時,國家應加大對數控系統關鍵共性技術的投入,特別是加速制訂“下一代數控系統體系結構的規范和標準”,力爭在高檔高性能數控系統的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制高權。
陳吉紅表示,華中數控完全有信心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構筑國家層面的產學研大平臺。再用3年的時間,努力使數控系統年銷售量從目前的4000臺,提高到30000臺,市場份額提高到25%,從而徹底改變中國機床裝備制造業“無腦”和使用“洋腦”的現狀。
“‘十一五’期間,華中數控將抓住機遇,不斷創新,進一步做大做強,完成向社會化市場競爭主體轉變的‘第四級跳’,”陳吉紅說。隨著制造業發展的大好時機的到來,華中數控將“沿著實現中國民族數控工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的道路,打造出一艘共和國數控系統產業的航空母艦。”
華中數控現象的五點啟示
啟示之一:只有技術路線創新才能突破西方封鎖
過去數十年間國家曾投入數億元開展數控攻關,但總體思路還是引進國外技術,而國外對我國卻一直采取技術封鎖、高檔產品限制、低檔產品傾銷的歧視政策,中國數控產業一直找不到一條“突圍”之路。
華中科技大學幾代數控專家們通過慘痛的教訓悟出一個道理:對于數控系統這樣的戰略高技術,靠花錢引進根本辦不到;盲目效仿國外,也只會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國數控產業的惟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創新之路,用中國人自己的核心技術振興中國數控產業。通過軟件技術的創新,華中科技大學自主開發出打破國外封鎖的4通道、9軸聯動“華中Ⅰ型”高性能數控系統。“華中Ⅰ型”高性能數控系統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啟示之二: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是與市場接軌
華中科技大學的數控專家們通過十多年的產業化艱辛過程深深體會到:開發科技成果難,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更難,高科技產品實現產業化可謂難上加難,這其中付出比例是1:10:100的關系。
1995年,華中科技大學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風險資金,發起組建了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在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的領導下,一批年輕有為,愿意探索自主創新路線的熱血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從科技成果向高科技產品轉化中。在西方數控系統公司的強大攻勢下,華中數控采取了創新的市場策略——“先占兩廂、后進大道”的“游擊戰術”,即先以數控改造舊機床和開拓數控裝備教育市場為突破口,逐漸站穩腳跟,最后全線突破西方公司封鎖。
啟示之三:產學研結合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
2000年,國家科技部批準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數控共同組建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標志著華中數控從數控行業的“游擊隊”成為了“主力軍”。為了國家數控中心和華中數控產學研協調發展,華中科學大學提出了轉變觀念,轉換機制,堅持“四統一”管理模式: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待遇。
經過五年的運作,四統一的管理模式是華中數控產學研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這使得公司與學校內部實行了產、學、研一體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個體轉變成協同作戰的科研團隊;產業、科研和教學之間的互相支撐,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向產業轉移,產業業績為申報科研項目提供方向和支撐,科研和產業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平臺。
啟示之四:國家對重點產業的扶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
在發展之初,華中數控“腹背受敵”最困難時候,國家科技部對華中數控的創新技術路線給予了高度肯定,就像當年扶持04程控交換機國產化一樣,通過國家重點攻關計劃、863計劃和國家工程中心建設項目給予重點支持。1999年,在科技部的1000萬元的863計劃項目的帶動下,華中數控一次性獲得了5000萬元的社會新增投資,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1999年,國家發改委將“高性能數控系統產業化”選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立項支持。華中數控被評為武漢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先進單位,被國家發改委授予首批百家“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企業,成為“用國債資金發展高科技產業,帶動中國裝備工業發展”的成功典范。
啟示之五:高校成果產業化要以國家使命為目標
華中數控積極參與國家軍事現代化建設,不僅改造了幾百臺軍工企業裝備,而且發現了新的軍工用途。幾年來華中數控西安東方機械廠、西安柴油機廠等一批軍工企業改造了幾百臺裝備,讓這些國內外裝備重新煥發生機,解決國防工業的燃眉之急,而且培養了一大批高級數控裝備人才。
華中數控自主創新的經驗,對我國發展先進制造技術,高校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工作,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有很強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