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傳統、缺乏創新的景德鎮瓷器正在充滿風險的十字路口徘徊
剛剛過去的2006年春節對于幾家江西景德鎮陶瓷廠的中國員工來說是不堪回首的。當大多數人被節日的祥和和喜慶包圍著的時候,這些興沖沖去瑞士伯爾尼布展的陶瓷廠員工卻發現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簽證即將到期,但是他們的上萬件貨品卻只賣出了一小部分。如果帶著余下的貨品打道回國,那意味著這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瑞士之行空手而歸;如果硬著頭皮留下來繼續賣瓷器,卻又發現他們的展品已被布展方打入了冷宮。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質地精良、造型輕巧的景德鎮瓷器第一次在海外市場碰釘子了。幾年前,在南非、歐洲等海外市場,就曾經上演過多場景德鎮瓷器鎩羽而歸的凄涼一幕。不僅如此,即使是在國內,景德鎮瓷器近年來也常常傳出賠本賺吆喝的消息,名氣很大,價格不高,但卻少人問津。2004年,上海首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舉辦前期,組委會最早給了景德鎮30個參展指標,然而,在對景德鎮的送選作品進行初選時,出人意料地挑不出10件符合要求的作品。
與國內其他陶瓷產區相比,景德鎮現在已經風光不再:發展勢頭不及廣東潮州;總量規模僅相當于江蘇宜興的一半;產業特色不及湖南醴陵;陶瓷產品出口意識不及河北唐山;建筑衛生陶瓷不及廣東佛山、山東淄博;優化產業集群思路不及江西德化。景德鎮,這個擁有豐富瓷土資源、以“千年瓷都”美譽馳名海內外的江西古城如今感受到了一種尷尬,曾經“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馨”的景德鎮瓷器不再那么受人追捧,仿佛成了落難千金。
為重新喚起人們對“景德鎮”品牌的關注,去年底,12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景德鎮陶瓷藝術大師及數十位景德鎮中青年陶瓷藝術家攜帶自己創作的陶瓷藝術精品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展出,但效果同樣不如人意。對于這一次可謂代表當代景德鎮最高陶瓷藝術創作水平的展覽,大師們的作品還是沒有適應今天現代市場的需求。
浮躁之弊
目前,在景德鎮這座擁有150萬人口的瓷都,陶瓷從業者有近10萬,而從事陶瓷繪畫創作的占到2萬。其中,正教授和國家級陶藝術師就有100多位,占全國的1/3強。如此龐大的創作隊伍是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比擬的。而擁有這樣一支龐大的創作隊伍的景德鎮瓷緣何缺少創新?
是小作坊粗制濫造的偽劣藝術瓷使景德鎮藝術瓷聲譽受到了損害,并進而影響了藝術家們的創作激情。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景德鎮市國有陶瓷企業的改革、改制,數以千計的陶瓷小作坊應運而生,這些陶瓷小作坊吸納了景德鎮數以萬計的下崗職工。但由于規模小,生產的多是粗制濫造的仿制品。以地攤式的展銷方式向外銷售的這些粗制濫造的仿制品,在令景德鎮瓷聲譽受損的同時,也引發了大量的涉瓷知識產權官司。據景德鎮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統計,近3年來,該院審理各類涉瓷知識產權案件涉案金額就高達5000多萬元。
縱觀今日的景德鎮陶瓷藝術界,普遍存在著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許多藝術家在創作時“跟風跑”,誰的作品價高就跟誰跑,最終在“銀子”的引誘下很多有才氣的藝術家把陶瓷與繪畫過分嫁接,且畫出來的東西總是跟別人姓,早已把創新是藝術家的靈魂的祖訓拋到了腦后。不少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將文化內涵摒棄,為了多賺錢,不愿花時間深入生活、深入民間去挖掘民族文化瑰寶,眼睛盯著的僅僅是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少工藝大師還在以瓷器為載體表現中國畫,而沒有開創陶瓷本身豐富的材料語言,這與當代國際陶藝走向大相徑庭,因此,很難得到國際同行認同。
營銷之痛
景德鎮陶瓷除了生產要打破傳統和古老的觀念,推陳出新,其營銷方式也需要創新。景德鎮瓷器之所以屢屢陷入困境,與它沒有尋求更為科學和理性的營銷之路不無關系。
好的營銷要以正確的市場定位為前提。從多起景德鎮瓷器開拓市場敗走麥城的事件中可以發現,在進入到一個市場以前,這些景德鎮瓷企業都疏忽了一件事,那就是認真深入地了解當地市場需求。他們往往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有了名氣就不愁沒有市場。但事實并非如此。以幾年前景德鎮瓷器落難南非市場的事件為例,在一股盲目的“南非淘金熱潮”的帶動下,景德鎮瓷器企業接二連三地到南非組織展賣,但南非市場對于工藝瓷器的需求卻十分有限,而在有限的需求中,景德鎮瓷器又恰恰處于市場空檔:南非當地的有錢人缺乏認同度;認可程度高的華人要么就是經濟能力有限買不起,要么就是有多方渠道可以買到這類陶瓷藝術品。由于沒有找準市場定位,這片富產黃金與鉆石的地域最終成為景德鎮瓷器的傷心之地。
此外,景德鎮瓷器的營銷手段很多仍然停留在傳統水平上,比如游擊式的個體化營銷,尚未形成規模化和企業化,進入國際市場時更缺乏先進的、與國際市場相接軌的營銷策略。這些都阻礙了景德鎮瓷器更好地占領和開拓市場。
如今,沒有經紀人更是現代景德鎮瓷器的一大憾事。如果有了經驗豐富的經紀人,他們就可以在市場需求與瓷器生產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將景德鎮的精品更好地推向市場。今后幾年,瓷器市場將會迎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機。如果真所料,那么,景德鎮瓷器的營銷策略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有所改變,創新之旅就該由此起步了。
重生之路
景德鎮瓷器目前在國內外仍處于領頭羊地位是不爭的事實,但其領頭羊地位主要表現在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瓷的“跑火”與作坊瓷的產量龐大上。在當代瓷器收藏持續升溫的今天,陶瓷收藏界的消費群體主要以50歲左右的人群為主。這部分人群對以繪畫為主要創作手段的名家名瓷青睞有加,而對于充滿時尚氣息的陶瓷作品情有獨鐘的年輕一代,由于缺乏購買能力,尚不足以形成主流市場,其結果就形成了目前景德鎮的名家名瓷持續“跑火”的局面。這正是當前陶瓷收藏市場不成熟的反映,有錢人不懂陶瓷,懂陶瓷的人沒有錢,購買群體對藝術陶瓷作品缺少真正的鑒賞能力。大部分人追求的也僅僅是藝術家的名氣,這就直接導致了藝術家為了金錢而產生浮躁心態,沉不下心來創作更為優秀的作品。也許再過10年,鐘情于時尚陶瓷藝術作品的年輕一代將逐步成為市場的消費主體,這一變化帶來的結果是藝術瓷的市場格局發生巨變:屢屢遭遇寒流的地攤式陶瓷展銷已折射出景德鎮瓷器的潛在危機——隨著人們審美觀點的不斷變化,缺少整體創新的景德鎮瓷器將會不斷失去生存空間。到那時,景德鎮這座巨大的陶瓷藝術“金字塔”在市場的沖擊下隨時都有轟然倒塌的可能。
如何重振景德鎮瓷器的輝煌?日用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日用化也許正是景德鎮瓷器的創新之所在。景德鎮完全可以憑借現有的品牌與人才等諸多優勢迅速引進外來資金與先進的市場運作理念,加速瓷器的產業化發展,逐步改變大而散的作坊式生產模式。與此同時,憑借產業發展的優勢吸引并留住大批優秀的工藝人才與美術人才,使人才的效應在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拉動整個人才隊伍在瓷器行業整體繁榮的前提下迎來創新的春天。
景德鎮瓷器何去何從?是浴火重生,抑或就此沉淪,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