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層由大股東直接任命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面對控股股東直接參與公司事務、最大限度擴張領地的沖動,只有唯唯諾諾。上市公司被大股東占款的頑疾,不是靠一場“風暴”就可以根治的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許多被大股東巨額占款的上市公司就是解不開這個結。
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上海證交所召開了一個專題會議,具體部署上市公司今年的“清欠”工作計劃,并將“清欠”工作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管理層的決心和一線監管部門的行動,令“清欠”注定成為2006年中國股市最引人注目的關鍵詞之一。
大股東占款問題堪稱我國證券市場的一個老話題。長期以來,一些大股東憑借著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地位,將上市公司當成了“提款機”,通過種種手段將上市公司募集來的資金或經營所得據為已有,直至使上市公司淪為空殼。還有一些非上市公司,為了達到上市圈錢的目的,利用上市公司重組之機,借殼或者買殼上市,控制上市公司之后,便露猙獰之相,行掏空之實。大股東的這些隨心所欲行為,造成了上市公司資金的黑洞。從當年的猴王,到近在眼前的科龍,許多曾經輝煌卻最終破滅的股市“神話”背后,都有著上市公司被大股東占用大量資金甚至“掏空”的悲劇。一些上市公司則至今仍難逃充當“提款機”的厄運。
風險不言而喻。這或許正是管理層痛下決心打擊“清欠”的根本原因。
向不當控資行為宣戰
資料顯示,2002年底,中國證監會曾對117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普查,發現676家公司存在大股東占款現象,占款總額為967億元;2003年,大股東占款有明顯下降,當年共有623家公司被占用資金,總額為577億元;2004年,累計占用資金額仍達509億元左右。2005年,因上市公司年報剛開始披露,占款金額尚不明朗。但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5年6月30日,兩市還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東占用資金的問題,占款金額累計近480億元,相當于全部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凈利潤的一半。在這480家公司中,262家公司占款金額不到5000萬元;5000萬元到1個億的有54家;占款金額高于1億元的公司有108家,并有6家占款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余額超過5億元的有三九醫藥、神馬實業、蓮花味精、G鄭煤電等13家。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日常經營,侵害了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利益。
為了盡快根治大股東占款這一“頑疾”,2005年4月,國務院研究部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重點工作。其中,明確指出全年要“重點解決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同年6月,中國證監會下發《關于集中解決上市公司資金被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重點解決上市公司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并規定各證監局要把這項工作作為評價考核上市公司監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在年內基本解決本轄區歷史形成的非經營性占用資金問題。由此,全國范圍的“清欠”工作正式拉開。各地證監局紛紛表態,力爭在短期內解決各自轄區內這一“頑疾”。
種種跡象表明,一場圍繞上市公司“清欠”的攻堅戰正全面打響。
股改成為“清欠”契機
為防止年年“清欠”年年欠的現象出現,去年11月 1日,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其中明文指出,“嚴禁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對已經侵占的資金,控股股東尤其是國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現金清償、紅利抵債、以股抵債、以資抵債等方式,加快償還速度,務必在2006年底前償還完畢。”
面對這些“陳年舊賬”,正在推進中的股權分置改革為清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2005年8月,G鄭煤電順利通過股改方案,第一家以股改為契機順利解決大股東占款問題的上市公司由此出現。通過送股+定向回購的股改方案,困擾G鄭煤電多年的5.6億的大股東占款問題一舉解決。G鄭煤電的方案很快被復制,如鳳凰股份提出了回購注銷大股東2.5億股股份,用于抵償被占用的資金方案。隨后,氯堿化工、長江投資、界龍實業、北大荒、特發信息等也都在股改方案中提出了清欠計劃。這些配合股改提出的清欠計劃普遍具有速度快、現金償還為主的特點。去年11月“清欠運動”啟動至今,已經有近40家上市公司相繼公布了清欠計劃和進展。
G鄭煤電5個多億的大股東占款主因是剝離上市時的歷史遺留問題,采取定向回購的方式主要基于占款形成原因和現狀。甩掉了大股東占款包袱后,對公司業績有極大正面促進作用。當然,不是每一家存在大股東占款的公司都適合采用與股改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占款問題。但對于存在數目龐大的大股東占款公司來說,通過股改妥善解決占款問題無疑能夠迅速釋放公司經營風險,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
主動“清欠”力度加大
阿繼電器被大股東占用資金高達4.4437億元。雖然這些占款的形成是因阿繼電器上市時改制不徹底和阿繼集團無力償還承繼阿繼廠的貸款所致,但是隨著管理層不斷加大對大股東占款的監管及清欠力度,像阿繼電器這種上市公司再也“混”不下去了。前不久,阿繼電器表示,將通過四大途徑對大股東占款予以處理:一是將在2005年年度報告中對這些貸款加以調整;二是2006年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將在年內實施;三是充分利用銀行改制,力爭享受銀行以物抵債的政策;四是適時推進股改,綜合解決歷史問題。
在近期公告了清欠計劃的公司中,還有天大天財、全興股份、ST鑫安等采用了現金清償方式,且計劃清晰,速度快。大成股份、金城股份擬進行以資抵債方案。*ST飛彩采取了復雜的債務代償計劃,由大股東承擔公司的銀行債務和應付款項。上海科技等公司則采取現金清償+以資抵債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清償方案。與此同時,不少公司的清欠計劃都達到了預期效果,上個月,G梅林、天地源、天科股份等公司紛紛宣布已經“消滅”了大股東占款。而多位存在大股東占款情況的上市公司高管也紛紛表示,公司已經把“清欠”作為2006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將結合公司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清欠計劃,或者采取措施抓緊落實占款方已有的還款方案。總之,不管采取何種清欠方式,目的都是要立足于公司的長遠發展角度來解決問題,真正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維護中小股東權益。
依法治股仍成期待
盡管滬深證券交易所根據《意見》的要求,在2006年的首個交易日發出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存在資金被占用情況的,應當在2005年年報披露前制訂具體的清欠方案,列明采用現金清償、紅利抵債清償、股權轉讓收入清償、以股抵債清償、以資抵債清償等清償方式的具體金額,同時按月份列出清欠方案實施的時間表,確保在2006年底之前徹底完成占用資金的清理工作。若上市公司制訂的清欠方案不能確保在2006年底前徹底解決資金占用問題的,交易所將要求公司重新制訂方案。但市場仍對管理層“限期清欠”的最終結果表示擔憂。主觀上,控股股東不愿意將無償占用的資金如期如數償還給上市公司;客觀上,一些資金窘迫的大股東也確實難以完成“清欠”的目標。480億元的“天文數字”,成為這場“清欠風暴”的難題。
在大股東的肆意侵占面前,上市公司之所以顯得如此軟弱和無奈,是因為在管理層由大股東直接任命,甚至獨立董事也由其指派的背景下,許多上市公司面對控股股東直接參與公司事務、最大限度擴張領地的沖動,只有唯唯諾諾、聽之任之。這也正是管理層三令五申,但占款頑疾仍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在未來的10個月內解決所有大股東占款問題,甚至在更遠的將來讓這一“頑疾”徹底消失,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清欠風暴”的來臨,以及管理層和上市公司的態度和行動,至少讓習慣卻不甘于被盤剝利益的中小股東們看到了希望。與“運動”甚至“風暴”相比,廣大股民們更愿意看到類似的問題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永久的解決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