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總部基地董事長許為平先生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素質的提升,推動著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而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新的市場關系正在建立,“總部基地”就是這樣一個“總部聚集市場”;因此,為總部服務,是市場細分的結果,圍繞“總部群”,將會逐漸產生新型產業,我們可以稱之為“總部產業”。
北京最具總部經濟發展優勢
1996年初,許為平先生到英國做訪問學者,此間對歐洲經濟的發展進行了考察、研究和學習,同年加盟英國道豐國際集團,并擔任執行董事,負責中國、亞太區的市場拓展、投資運營。回國10年來,許為平認為自己只做了一件事——總部基地。如今,這個夢想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許為平在歐洲做訪問學者的時候做了很多考察,看到公司總部聚集在一個區域,這在歐洲是普遍現象。他意識到,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需要一個專門為公司總部籌建的商務區。因此,從1997年回國到現在,許稱自己只做了一件事——建設位于北京豐臺科技園的總部基地。
在花費一年時間考察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后,從1998年開始,許在北京做了全面的考察和調研。北京有建立總部的優勢,它不僅是中國政治中心,也是中國經濟中心,這里的市場、信息、金融資本、人才、政府資源都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
“當時我看中了北京的豐臺區,”許說。“南窮北富”的偏見把豐臺壓抑下來了,它雖然同屬市區,交通好,土地資源豐富,但卻落后。這是一個奮起直追的機會,其物理平臺的升值空間巨大。
但和豐臺區政府磨合有一個過程,直到4年后的2002年,道豐才與豐臺區政府達成合作協議。雙方成立了合資公司。
運用總部經濟理論進行創造性實踐
許為平說,在這個過程中他感覺最難的就是要改變人的觀念。在與相關方面溝通的過程中,許為平創造性地提出了總部樓的概念,可別人從未聽過這個概念,他們只聽說過廠房樓、寫字樓。除了理念之外,在開發模式、合作方式、市場定位等方面,都需要做很多探索性工作。比如說中國園區開發的慣例是政府制定政策,政府投資,切成小塊,再分開招商,這樣的結果導致缺少一個整體規劃,非常凌亂,無法建立群體優勢。許為平當時的觀念是應當追求整體效應,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開發、統一招商。作為企業,要想盡一切辦法說服政府官員,也讓他們與市場站在一起,充分認識、理解市場,同時形成共鳴。
也在2002年的時候,北京社科院的研究員趙弘提出了“總部經濟”的概念,這與許為平不謀而合,也堅定了他做下去的信念。“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于一些特有的條件,吸引跨國公司和外埠大型企業集團總部聚集,集中研發和營銷的兩頭,生產加工基地通過各種形式安排在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或外地,從而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這是一個區域經濟概念,但要實現,則需要以不動產作為載體,需要一個市場化的企業去運作。這里面不動產僅僅是載體,要不斷產生效應,這就需要我們策劃好很多相關的配套服務,企業進來后形成互補與互動,不同的企業文化交織在一起,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
總部基地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2003年9月的第六屆北京科博會上,許為平正式提出了在北京建設總部基地的設想,并和與會者探討總部經濟的發展趨勢。從2004年起,他不停地到山東、天津、浙江、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黑龍江等地做了多場演講,先講總部經濟的思想,再告訴人們總部基地要怎么做。
按照許為平的設想,北京總部基地將建設500棟獨立辦公樓,每棟面積1000—5000平方米,其中500棟供單個企業作為總部所在地,這些樓全部擁有獨立冠名權。整個投資可能要超過60億。
現在北京總部基地一期、二期招商已結束,三期招商也已開始,已建成的303棟總部樓,共有168個中外企業簽約入駐,其中50%為外地進京企業,40%是國資委的企業。到現在為止,總部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個總部基地概念的提出、設計、招商過程中,仍然充滿了爭論和不信任的眼光。許為平說,他從回國到現在一直在和外界各方面進行交流和溝通,以尋求社會的認同。而如今,“總部基地”的概念已被全國20多個城市所接受。
為總部服務形成新型總部產業
“500棟樓只是我們的表面,我們最終要實現一個總部的共同體,有獨立法人,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融資平臺。”許為平的理想遠不是建設總部樓。他說,北京總部基地的500棟總部樓賣出去之后,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物業聯合打包,就可以很容易地實現海外融資。我們也把這種想法和入駐企業溝通過,得到了熱烈的回應。我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總部基地基金管理中心。
在完成不動產和金融服務后,總部基地第三個目標是信息化,許為平說希望連接總部基地和海外前沿的研發,使總部基地成為一個技術快速轉移的市場。總部基地的外在建筑很美,“從2006年開始,我們就要做內在美,就是金融和信息服務,圍繞為總部企業服務這個目標,在中國就會逐漸整合形成一個新興產業,我稱之為總部產業,這將是一個資本聚集的產業,同時更將是一個智慧或者稱為知本聚集的產業。”許為平說,這就是總部基地為什么不是房地產的根本原因。
(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