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青海省撒拉族玉石老板馬乙布拉等4人。從格爾木市南面的昆侖山中挖掘出一塊重達46.9噸的子玉,該玉目前放置在格爾木市金南社區的玉料市場。“巍巍昆侖,蘊藏神奇。沉睡萬年,靈氣再現。”馬乙布拉總是對前來觀賞的人如是說。
傳統白玉的玉料分為山料和子玉。山料開采于山體之中,外形粗糙:子玉取之于河床之中,經冰川水流經年累月作用后,外表光滑。該子玉挖掘于海拔4000多米的納赤臺一帶的季節性河床上游,馬老板帶領我們查看了玉石的四周,玉的外形渾圓,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玉皮。輕輕敲開玉皮,里面是晶瑩剔透的玉質,澆水以后愈發透亮。該子玉長約6米,寬約5.7米,高約2.6米,形如蟾蜍。該子玉的重量數,來自大吊車的重量計,并經過了格爾木市南山口青藏公路上的限載限超大磅過磅驗證。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整塊白玉。
據開采人代表馬乙布拉介紹,最早發現這塊玉是在兩年前的2004年的4月。當時這塊玉在河床中的裸露面積約1平方米左右。馬老板一行隨即開采,在挖掘的過程中發現這塊玉的表面積遠遠超過了1平方米。考慮到開采難度大,運輸困難等多方面的因素,馬乙布拉決定停止開采,并將玉掩埋。
從今年的5月初開始,馬老板一行一邊修路,一邊進行挖掘。于2006年7月30號凌晨開始裝車,到8月1號下午6時抵達格爾木市區卸車。全程耗時兩個多月,其中裝運歷時三天三夜。發掘搬運的總投入資金近20萬元。
在整個開采過程中,盡管困難重重,馬老板一行沒有急功近利,沒有將玉石炸碎分割,使該子玉完整無缺地驚現于世人面前。
央視《故宮藏玉》節目告訴我們,目前故宮收藏的最大的子玉,是乾隆年間的一塊重5噸多的和田玉,高224厘米,寬96厘米,這塊玉從新疆運到北京整整花了3年時間,歷時10年后被雕刻成《大禹治水圖玉山》,耗資無數。目前出土的這塊子玉重46.9噸,是那塊和田玉的9倍多。傳統白玉,目前主要有三大產地,即昆侖山西段的和田玉,產于昆侖山中段格爾木市的昆侖玉,以及產于阿爾金山的金山玉。46.9噸曠世子玉的面世,將會使后起之秀的昆侖玉的再次名聲大振。
由于該玉體積大,質量大,給開采和運輸都帶來了很大困難,這塊子玉從開采到運輸,種種艱辛只有馬乙布拉他們體會得到。
為了保證玉的完整,馬乙布拉在開采的兩個多月里日夜派人守護。既要防止采掘不當有所損傷,又要防止不法分子將玉炸碎倒賣。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中,在馬乙布拉他們把精力主要用于資金和機械的籌備上,馬老板稱:挖掘機、碾路機,大型吊車,用于大件運輸的大型平板車等四大件缺一不可。開采工作正式開始后,除機械外,開采隊不斷增派人手,最多的時候達50多人。
如何將寶玉安全運回目的地,開采隊頗費周折。第一大難題是如何將玉搬到車上,用什么車來拉。開采隊決定用手腕粗的鋼繩將玉綁住,再用吊車吊起放到平板車上。開采工人將玉底部的土層鑿空,形成一個洞,再將細鐵絲綁到粗鋼繩上,輕輕穿過玉的底部,六匝胳臂粗細的鋼繩將寶玉捆得結結實實。隨即65噸大吊車將玉吊起放在可以裝載80噸的平板車上。馬老板說,自從青藏鐵路工程南移以后,80噸的平板車只能專門從西寧找來,而65噸的大吊車目前格爾木市只有一臺。
玉石的裝載問題解決了。第二大難題也是最大的難題就是運輸。盡管提前已修好了六公里土路,但運輸還是異常艱難。一路上都是挖掘機開道。遇到土質松軟的地段,要將地面下挖2至3米,再用石子墊平才能保障車輛正常行進。由于平板車承載重心點過于集中,為了防止翻車,遇到彎道和上下坡要格外小心。上坡時要將玉吊起放在車的前部,下坡時要將玉吊起放在車的后部,以此來保持車身的平蘅。一路上連拖帶拉,經過三天三夜的苦戰,寶玉運出了昆侖山。
寶玉一出山就頗受關注。8月2號下午,格爾木市領導前去觀賞時,強調一定要保護好這塊曠世奇玉。最近,不斷有人找馬乙布拉,要求出資100萬投5%的股。馬乙布拉則表示,這塊玉是國寶,是無價之寶,一定會竭盡全力去保護它。
(作者單位:格爾木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