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地區之間的對外開放水平也呈顯著的差異。本文采用1992-2005年的統計資料,對青海省的對外開放度進行了測定和分析。結果表明,自1991年以來,青海省經濟的對外開放度雖有了明顯提高,但與全國乃至西部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同時,還分析了青海省對外開放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旨在推動和提高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水平的主要對策。
一、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發展現狀
1.進出口貿易發展概況
2004年青海省進出口貿易躍上新臺階,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5.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9.7%,是1992年的5倍之多。其中出口額為4.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0%,是1992年的5倍;進口額1.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5.0%,是1992年的9倍。從出口的商品種類看,1992年主要是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礦產品和農副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5.21%和28.95%。而在2004年的出口商品種類中,農副產品和初級礦產品已大幅下降,加工、制造業等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大幅上升,達82.54%。同時,作為青海省出口主導產品的27種傳統骨干商品的份額也逐年加大,2004年為95.23%。出口產品單一性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進口商品的種類也由過去單一的生產資料性和機器設備比重高達81%,轉變為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生產、加工、制造、汽車、船舶、醫療、電子設備和零部件等方面的引進。從出口市場看,1992年出口的35個國家(地區)主要是亞洲的香港、日本、新加坡和朝鮮等國家(地區)歐美市場主要是意大利、德國、英國、俄羅斯、比利時和美國等國(地區)。二者占出口市場的比重和為87.88%出口市場過于單一和集中。2004年出,口的國家(地區)增加到80個,是1992年的2倍之多,遍及全球五大洲,而且各洲相應的國家數量也大幅增加。以上的資料表明,青海省能抓住機遇,適時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鏈,使進出口貿易商品種類,呈多元化。在市場開拓方面,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和發展東南亞、日本、韓國和美國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以鎂系列產品、藏毯、高耗電等產品為載體,開拓了歐盟、拉美、東歐、非洲等出口新市場。有力地促進了青海省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
2.招商引資發展規模
招商引資數額大幅增加。“八五”實際利用省外資金6.7億元,在外埠設立分廠、開辦窗口415家,與外省41個地、市、縣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實際利用外資合計3.6億美元,登記注冊三資企業100余家。“九五”累計利用外資總額2.96億美元,橫向經濟聯合領域拓寬,吸收省外投資大幅增加。2000年以后,青海省通過建立“青海投資促進網”和參加“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東部企業參與西部結構調整投資貿易洽談會”和“青海省畜產品交易及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使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效果。2000年利用省外資金45億元,簽訂經濟技術合作意向、協議1020項,有480項得到落實和實施;吸引外商投資項目40個,直接投資1.102億美元。2001年外商投資的項目增加到47個,其中大項目明顯增多,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9個,外商投資的平均合同外資額422萬美元,同比提高72%。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52個,比1992年增加40個。其中農、林、牧、漁6個,采礦業6個,制造業16個,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3個,房地產9個,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3個,投資領域比1992年更加廣泛。2004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3.53億美元,是1992年的86倍。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0%,是1992年的16倍。2004年還引進省外資金到位73.75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可見,青海省能積極轉變觀念,主動出擊,同時,在宣傳、改善投資環境和制定優惠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得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效果,擴大了青海省的投資需求,促進了青海省的經濟快速發展。
二、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度的分析
對外開放度又稱對外依存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對外開放或融入國際經濟的程度。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的重要標志。關于對外開放度的測度指標,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指標體系。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主要體現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兩大領域,其變動趨勢是貿易投資一體化。從日前我國和省區的對外開放實際出發,結合指標的可比性、連續性及資料易于收集和量化等原則,本文將對外開放度簡化為用經濟外向度和外資依存度來表示。經濟外向度是指某年該國或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程度。而外資依存度則是指某年該國或地區所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直接投資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本文選取1991-2004年的相應年份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外商直接投資額和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計算出青海省在1991-2004年對外開放度的變化情況(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青海省統計年鑒》(1992-2005)數據計算而得: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價由《中國統計年鑒》相應年份(1991年按1:4.78,1992年按1:5.51,1993年按1:5.76,1994年按1:8.62,1996年按1:8131,1997年按1:8.29,1998年后按1:8.28)換算而得。
表1充分表明:在時間變化上青海省對外開放度在總體上呈現如下特點:自1991年來青海省對外開放度有了較明顯的提高,對外開放度由1991年的5.52%上升到2004年的16.51%,上升了近11個百分點。具體而言,青海省對外開放度在90年代初上升很快呈快速發展的趨勢,但在后期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自2000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慣性作用的減弱和國家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的推動下,青海省的對外開放度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04年的對外開放度是2000年的2倍。2004年進出口總額和外資利用額分別為5.76億美元和3.53億美元,是1992年的5.5.倍和88.5倍。這充分說明,青海省積極以優勢資源為依托,大力發展精、優、特、稀為特點的產品,努力創建地方品牌,擴大了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不斷拓展出口發展空間,增強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使青海省對外開放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三、青海省經濟對外放存在的主要問題
1.商品進出口總量小,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外向度較低
從全國范圍看,2004年青海省商品進出口總額為57551萬美元,占全國的比重僅為0.05%,在西部地區和西北五省的比重也很小,分別為1.57%和4.60%;商品進出口額僅高于西藏,在西北地區則位居最后。可見,青海省商品進出口額不僅在全國,而且在西部和西北地區都很小。從商品出口種類上看,2004年青海省仍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青海省出口總額中,農副產品的平均比重為8.57%;農副加工產品的平均比重為8.89 %;工礦品占82.54%。在工礦制成品中,僅按原料制成的初級工業制成品就達67%,精加工制成品占21.4%,其它雜項制成品占11.6%,出口產品均為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商品結構的不合理,使青海省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占有率普遍很低。這種結構的不合理,也必然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不利于青海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就經濟外向度而言,經濟外向度也是較低的。2004年青海省的經濟外向度為10.23%,與全國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低于西部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平均水平(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計算而得。
2.外商投資規模小,引進外資方式單一,經濟效益不理想
直接利用外資能力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吸收、融合運用國際資本的能力,是國家或地區經濟開放度、市場發展潛力、產業政策導向、勞動成本、人才集中度、政策法律保障體系等投資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2004年青海省引進外資35330萬美元,分別僅占全國、西部和西北省區的0.12%、2.36%和9.17%,引進外資總額僅僅高于貴州和西藏兩省區,外商投資規模較小。就引資結構和方式而言,青海省的外商投資主要以港臺及其它亞洲少數國家和地區為主,占43.81%。其次,北美洲投資也占相當部分,占37.15%。歐洲國家投資額和項目較少,占6.62%。大洋州為0.023%,其它地區為12.18%。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外商在青海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能源開發型的加工項目。2004年外商投資的52項目中,第二產業占了22個,農業只有6個。同時,外商在青海的投資方式仍局限于獨資、合資、合作三種基本形式(見表3)。

資料來源:根據《青海省統計年鑒》(2005)數據計算而得。
在東部地區已出現的BOT(BOT即建設—運營—移交,也稱特許權融資,是由政府為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提供特許權作為融資基礎,由中標者單位成立項目公司來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最后根據協議將項目轉讓給政府機構。)、TOT(TOT即移交—運營—移交,是BOT方式的擴展形式即將存量資產一定期限內的特許經營權出售,期滿后無償收回。)、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在青海還沒有嘗試。投資規模和方式的單一性,阻礙了青海省外商投資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青海省經濟對外開放度的主要對策
1.加快產業升級,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
青海省應立足比較優勢。大力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東部地區成熟技術及裝備,改造青海出口優勢企業,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改造,促進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遏制“以廉取勝”粗放擴張方式的蔓延,實現出口產品的穩定增長。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促進機電產品出口和高新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創新機制,不斷增強技術開發能力。選擇一批重點出口產品和出口優勢企業,予以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爭取創出青海特色的出口商品,提高出口市場競爭力,爭取每年有3—6個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利用高新技術改造青海省特色的冶金、有色金屬、鹽化、高原特色農產品、藏藥等優勢產業,提高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更加優惠的商貿政策,促進青海省與國內外開展區域經濟技術合作。此外,積極爭取國家在外貿發展基金使用、出口配額、出口信貸和出口退稅等方面對西部省份資金和政策的扶持。
2.多渠道引進外資,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
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充分利用國家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鼓勵和允許一些產業的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和兼并重組等方式吸引外資,以加快國有企業改造步伐,實現企業資產重組,盤活存量資產,推動企業產品結構調整,促進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完善企業運行機制。青海省作為利用外資后發地區,一方面要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越過人家走過的彎路,實現局部跨越式的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利用新的投融資工具,如中外合資產業基金、各類股權、債務融資、租賃等,為投融資活動不斷注入活力。
在招商引資方式上,應重點突出專業化、高效率。積極探索專業性較強的高科技招商,嘗試利用信譽和知名度較高的中介機構進行委托代理招商,組織對海外熱點地區對口招商,與此同時,還可采取虛擬招商會、參會招商和上門推介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國家在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貸款、贈款、國外商業貸款等指標安排上,爭取中央的更多支持,重點用于青海省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保項目上。此外,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商投資開發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種草、植樹及相關產品深度開發的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改造青海省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而且還有利于青海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
3.進一步擴大青海省對外開放領域,改善投資環境
青海省除了在農業、水利、生態、交通、能源、環保、礦產等基礎建設和資源開發領域方面開放以外,還應加快青海省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允許國內外投資者在青海依照有關規定投資市政公用設施、商業、礦產、電信、保險、旅游、鐵路和公路貨運等方面。興辦中外合資會計師事務所和工程設計公司等。通過服務貿易的開放,引進先進服務產品、服務方式及服務企業,帶動青海省滯后的第三產業發展。同時,要改善投資環境。在“硬環境”方面,重點抓好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建設和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支撐網、接入網等信息網絡的建設,強化市政設施建設。“軟環境”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使企業自主權完全到位。加快生產型及高新技術企業進出口權登記步伐,減少審批事項,改變審批內容,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政府辦事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水平。盡快建立高層次、有權威、多領域統一對外的中介機構,為外資的進入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財務環境和市場環境。通過軟硬兩方面,達到改善青海省的整體投資環境。
4.積極培養、引進外經貿人才提高對外貿易工作水平:
應重視外經貿人才培養引進工作,有計劃地培養和選拔一批外經貿工作人才,以適應對外開放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一批政治強、業務精、懂經營、善和事的開放型人才,為青海省的外經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積極培養自己的管理人才,采取多種手段對地區和部門的外經貿人員進行培訓,保證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搞好以上兩方面工作的同時,政府和企業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條件,用豐厚的回報、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國內外高級人才和中介機構來青海發展。利用“內腦”和“外腦”,改善外經貿工作方式,提高外經貿工作水平。
(作者單位:山西運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