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利用FDI過程中,外商企業對技術溢出的控制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外商企業對技術溢出的控制意愿受到其進入東道國動機的影響,“市場尋求型”跨國公司較之“資產尋求型”或“效率尋求型”跨國公司有更強的控制意愿;對技術溢出的控制能力由其進入東道國的時間、投資額、產品處于東道國產業鏈上的附加值占總附加值的比例等因素決定;對技術溢出的控制方式主要采取靈活進入、技術鎖定、模塊化、研發活動的低層次以及對工人培訓時間的“合理”安排。
【關鍵詞】FDI;技術溢出;技術控制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6)06—0037—03
關于由FDI產生的技術溢出現象,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大多是從國家或產業等宏觀角度出發,而很少從微觀角度對外商企業的行為進行考察。本文旨在這方面作一些嘗試。
一、問題的提出
新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技術進步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二是國外企業的技術轉移,包括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其中,獲取由FDI產生的技術外溢越來越成為發展中國家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根據Blomstrom(1983)等人的看法,FDI技術溢出指的是:“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實施FDI引起當地技術或生產力的進步而跨國公司無法獲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種外部效應”。在相關研究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轉移、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三個概念經常出現,為了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混淆,有必要對它們加以區別。技術轉移可以理解為技術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企業轉到另一個企業,至于通過什么方式并不重要。因此,技術溢出和技術轉讓都是技術轉移的一種形式。FDI技術溢出特指外商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的一種關于技術的非市場轉移方式,或者說是外部效應。技術轉讓指的是跨國公司內部各組織之間的技術轉移和外商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方式。
筆者認為,技術溢出是在外商企業與本土企業的“互動”中產生的。這里我們將“互動”定義為外商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信息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的活動,而互動本身會產生技術溢出。外商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對互動進行一定程度、一定范圍的控制。在這種背景下,具體地分析其對技術溢出的控制意愿、控制能力和控制方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外商企業對技術溢出的控制意愿
技術是跨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它們同東道國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以往的研究多認為跨國公司對其全部的技術溢出都是嚴格控制的。如Buckley和Casson的內部化理論就認為,跨國公司對“知識產品”的內部化動機最強,其原因就在于控制技術溢出,避免由外部化導致的技術泄密。不可否認,這種假設在某些情況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具有普遍性。跨國公司所關注的并非是技術溢出本身,而是這種溢出對于自身的影響,只有當負面影響大于正面影響的情況下,它們才會加以控制。下面運用成本——收益法來具體分析跨國公司的控制意愿。
一項互動行為,對于跨國公司來說,其收益有:(1)利用本土企業的資源和分工結構,提高公司整體的經營效率,計作E。(2)互動產生了技術溢出,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得以提高,進而對跨國公司形成了一定的正反饋作用,計作F。其成本有:(1)由于互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交易,而交易是需要成本的,計作T。(2)由互動產生的技術溢出提高了本土企業的競爭力,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市場份額受到挑戰,其損失計作S。若E+F>T+S,表示一項互動行為所產生的收益要大于成本,此時跨國公司無控制意愿。
為了更好地理解跨國公司的行為,有必要具體分析影響變量E、F、T和S的因素:(1)E和S主要取決于外商企業進入東道國的動機。一般認為,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主要出于以下三種動機:尋求市場、尋求資產和尋求效率。如果跨國公司是“市場尋求型”,則E較小,S較大,根據公式,跨國公司有較強的控制意愿;如果跨國公司是“資產尋求型”或“效率尋求型”,則E較大,S較小,此時跨國公司往往表現出較弱的控制意愿。(2)T是各種交易成本的總和,它的大小取決于東道國相關的制度安排,一項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起到節省交易成本的作用;另外,它也取決于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異質化程度,如商業規則,通常情況下,異質化程度越高,則T越大。(3)F主要取決于外商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在產業上關聯的緊密程度,即產業關聯度。其在數量上等于某個產業的感應力系數與影響力系數的乘積。產業關聯度越高,外商企業所獲得的正反饋效應越明顯。在現實中,正反饋作用表現為本土企業通過獲取技術外溢,向外商企業提供合格的中間投入品,進而提高了外商企業的收益。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跨國公司并不會控制任何形式的互動行為,其進入東道國的動機對控制意愿有較強的影響;對于某種特定的互動行為,“市場尋求型”跨國公司較之“資產尋求型”或“效率尋求型”跨國公司有更強的控制意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跨國公司來華的主要目的是搶占我國市場,而不是將其納入到全球一體化分工戰略,因而與國內企業的互動呈現出范圍小、強度弱和頻度低的特點。然而隨著中國經濟政策與國際慣例的接軌,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知識與經營經驗的不斷豐富,在華投資的全球戰略動機也日趨明朗。在這種背景下,跨國公司主要面向國際市場,我國是一個能夠低成本生產某個產品或零部件的加工地點,為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和保持競爭力,跨國公司開始主動與國內企業展開合作,加強互動。
三、外商企業對技術溢出的控制能力
外商企業對技術溢出的控制意愿只有與其控制能力相結合,才會對技術溢出產生實質性影響。一般來說,外商企業對技術溢出的控制能力取決于其對東道國的依賴程度D(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東道國區位優勢的顯著程度)。具體來說,它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一)進入東道國的時間m
(二)投資額n
(三)產品處于東道國產業鏈上的附加值占總附加值的比例q跨國公司大規模涌入中國起,已經有近二十年了。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的FDI流入量已達到606億美元,占世界吸收FDI總量的9.8%,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08941家;截至2005年6月底,外商以多種方式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超過750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已近40家。所有這些都說明了外商企業在我國的投資額大,卷入程度高,對中國的區位依賴性強。
(四)相對區位優勢C=
生產-單位產品在次優區位所需要的成本/生產-單位產品在最優區位所需要的成本
其中 c>l。
構造該指標的依據在于:(1)外商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由其生產成本決定。(2)區位優勢最終體現在對外商企業生產成本的影響上。假設外商企業的行為是理性的,根據顯示性偏好,東道國就是其最優區位。來自商務部的消息,按匯率計算,目前,我國制造業人工年成本1200美元左右,不足發達國家的4%,相當于亞洲東盟國家的不到50%,與印度大體相當,但僅相當于巴西的18.0%,墨西哥的11.3%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相對區位優勢還是較為明顯的。
(五)各區位對于FDI在法律上的差異
對于外商企業來說,東道國的外資政策是一個重要的制度變量。在20世紀最后十年,各東道國為了引入FDI,紛紛掀起了放松規制改革的浪潮。這一結果使得各區位不僅會喪失由優惠政策本身所產生的經濟利益,而且會導致東道國政策間的相互抵消,造成“合成謬誤”,東道國預期目標難以實現。
四、外商企業對于技術溢出的控制方式
在外商企業存在控制意愿的情況下,它們通常會在東道國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選擇較為靈活的控制方式。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選擇特定的進入方式
外商企業進入東道國市場有獨資、合資和合作等方式,不同的進入方式對FDI技術溢出的效果是不同的。獨資進入方式會對技術溢出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利影響:(1)本土企業與外商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大,可能會存在較高的“門檻”,從而不利于技術吸收。(2)外商企業完全擁有企業產權,當地的參與度低,只能通過觀察學習,而無法通過直接的實踐學習。(3)由于建立當地供貨體系和利用當地供應商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和較高的成本以及承擔供應質量與交貨期等方面的風險,所以,獨資企業的原料與零部件供應進口傾向很高,溢出效應較小。調查表明,2002年在華的外商企業的研發機構中,外方控股的企業最多,占52.6%;其次是外商獨資形式,占23.7%;然后是中方控股企業,占13.2%;最后是雙方等比股權結構,占10.5%。而在采取合資形式的研發機構中,中方控股的情況在萎縮。譬如,經過多年談判,阿爾卡特最終以“50%+1股”的模式控制了上海貝爾。
(二)“技術鎖定”和“模塊化”戰略
“技術鎖定”(Technology Lock-in)通常指具有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利用其技術壟斷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在技術設計、生產工藝和包裝廣告等關鍵部分設置一些難以破解其訣竅的障礙,以嚴密控制其尖端技術的擴散。在我國汽車、家用電腦和通信設備等行業中都可以找到跨國公司技術鎖定的蹤跡,尤其在計算機制造業中,跨國公司對芯片技術的鎖定,始終成為我國計算機行業發展的一道門檻。
“模塊”(modularity)是一種半自律性的子系統。“模塊化”則是把這些子系統和其他同樣的子系統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更為復雜的系統和過程。跨國公司利用模塊化將一項完整的科研活動分割成許多部分(模塊),母公司控制核心模塊的研究,而將其他的模塊放到其在不同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然后跨國公司再將這些子系統按照“可見”原則(該原則保證了各個模塊之間的協調一致)組合起來,形成一項完整的技術。就目前外商企業在我國的戰略來看,外商企業的研發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大系統中的子系統與子模塊,是“套在大盒中的小盒”,而“小盒”脫離了“大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三)研發活動的低層次
外商企業在東道國的研發活動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從一個地區或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決定其發展遠景的是耗資和不確定性都很大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雄厚的地方,才真正具有較強的研發實力。就目前在華外資研發機構的情況而言,絕大多數研發活動只是以中國市場為目標,從事適應性、專用技術型、試驗型產品推廣活動。外商企業這一戰略的結果是使自己處于產業鏈的上游,而我國企業只能游走在產業鏈的下游,處在不利的“段位”上。
(四)對工人培訓時間的“合理”安排
為了控制技術溢出,外商企業會把對工人的培訓時間與其工作年限結合起來。許羅丹等人的一項對廣東省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發現,在歐盟企業工作的員工一般工作年限是3-5年,在美資企業工作的員工工作年限大多是1年;相應的歐盟企業向各類人員提供的在職培訓高達95.9%,并且培訓時間較長,而美資企業除了對生產線工人和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外,沒有一家美資企業對其他部門的員工提供2個月以上的在職培訓。也就是說,如果人員流動過于頻繁,外商企業就會減少培訓時間,從而控制技術外溢。
【責任編輯 姜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