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可以發現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多聚集于重工行業,非公經濟成為重要骨干力量,大中型工業企業在中西部作用更為突出。目前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與國際大企業比差距較為明顯,企業創新能力差,研究開發費用投入不足,吸納勞動力能力不強。需要把企業做強,堅持自主創新,建立一批收納就業能力較強的大企業集團。
[關鍵詞]大中型工業企業現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5-0062-03
[作者簡介]隋秀芹,女,山東文登市人,國家統計局工交司副處長,研究方向為工業企業的運行分析。
近幾年來,在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大環境下,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世界大企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鑒于2004年前后大中型工業企業劃分標準的不同,本文僅利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對2004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現狀、特點及其在整個工業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做一簡要描述。
一、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現狀及其作用
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并按照新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劃分標準,2004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27692戶,占全部工業企業單位數的2%。其中大型企業2135戶,占全部工業企業單位數的0.16%,中型企業25557戶,占全部工業企業單位數的1.86%。
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資產154179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總資產的64.1‰完成工業總產值133375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的6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4039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的61.3%,實現利潤總額9184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的70.3%。各項經濟指標均占全部工業企業的六成以上,其中大型企業所占比例略高于中型企業。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以極少的數量,貢獻著較大的經濟總量,對整個工業的持續較快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詳見表1)。
二、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特點
1.大中型企業更多聚集于重工行業。目前我國正處于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大中型企業的這個特點也比較明顯。
一是從企業單位數看,重工業企業單位數居多。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中,重工業企業16418戶,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單位數的59.3%。從大中型企業比較集中的前十個行業看,除了紡織外,其他九大行業為:電子通信設備、建材、電力、電氣機械、交通運輸設備、化工、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冶金行業,均屬于重工業領域。九大重工行業大中型企業單位數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總數的50.8%。換言之,九個重工行業集聚了一半的大中型工業企業,重化特點不可謂不明顯。
二是從主要經濟指標看,大中型企業的重工行業比重更高。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中,重工業資產合計118467億元,占全部大中型企業的比例高達76.8%。從行業內部看,大中型企業資產排在前五位的依次為電力、冶金、電子通信、交通運輸設備和化工行業,五大行業均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的重工行業,資產合計占了全部大中型工業資產的49.9%。
2004年,在大中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中,重工業所占比例分別為73.2%和73.9%。從排在前六位的行業——電子通信、冶金、電力、交通運輸設備、石油加工和化工行業看,也都全部屬于重工行業領域。六大行業大中型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的54.2%和55.1%。
2.非公經濟成為大中型企業的重要骨干力量。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規定,基本上從體制方面清除了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障礙,營造了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非公經濟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非公經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2004年,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等非公經濟大中型企業已發展到21796戶,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單位總數的78.7%。非公經濟大中型企業資產合計94645億元,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總資產的61.4%,非公有經濟大中型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8607億元,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總產值的73.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7766億元,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2.9%,從業人數2366萬人,占全部大中型企業從業人數的67.4%(詳見表2)。
3.大中型工業企業在中西部地區的作用更為突出。從整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地區分布看,東部11省(區、市)不論是企業數量還是經濟總量都占有絕對優勢。東部地區大中型企業單位數占全國大中型企業單位數的66.9%,工業總產值占70.5%,資產總計占62.3%,主營業務收入占70.8%。但從東、中、西部的內部結構來看,中西部地區大中型企業的作用要強于東部(詳見表3)。
表中資料顯示,東部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資產、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從業人數,占其全部工業企業的資產、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從業人數的比例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這些比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方面說明,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在本地的作用更為突出,另一方面也說明,東部地區的小型企業比較活躍,中西部地區的小型企業活力有所欠缺。
三、目前大中型工業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與國際大企業比較,差距仍較為明顯。雖然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總量不斷增加,但與國際大企業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二是產業集中度低;三是專業化水平低,尤其是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沒有達到應有經濟規模的要求。由于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長期達不到合理的經濟規模,嚴重制約了這些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2.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創新能力差,研究開發費用投入不足。目前我國還只是“世界加工廠”,多數大中型工業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創新機制,大多數企業只是進行模仿創新,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在我國發展較快的主要工業行業中,生產的主要產品其核心技術或關鍵部件大多依賴于從國外進口,很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與開發成果。研究開發費用投入雖然在逐年增加,但總體上還是比較低。我國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為954.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7%,與世界500強3%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
3.大中型企業吸納勞動力能力還不夠強。2004年,大中型工業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人數3508.5萬人,占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數的37.7 %。與其單位數量比,從業人數所占比例不算低,但與大中型工業企業經濟總量所占的比例(六成以上)相比,吸納的勞動力就業人數并不多。主要與大中型企業輕工業規模不夠大,吸納的就業人數相對較少有關。2004年,據經普資料顯示,大中型輕工業吸納勞動力人數1238.6萬人,僅占全部大中型工業企業總數的35.3%。從行業看,除了紡織行業吸納就業人數比較多,在280萬人以上外,其他大中型輕工行業,如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服裝業、皮革毛皮行業等吸納就業人數均不足100萬。
四、提高大中型工業企業競爭實力的幾點建議
1.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著力把企業做強。正確的戰略觀念是科學制定和實施大中型工業企業發展戰略的前提。要堅持科學的戰略管理,堅持正確的發展觀,不僅要把企業做大,更重要的是把企業做強。企業發展與演變的歷史證明,一個企業不論其規模多大,關鍵是要做強,企業的強決定著企業大的邊界和效果。如果為了做大而盲目擴張,無主業地多元化經營、擴大企業的邊界,就難免在無邊際的規模擴大中死亡,脫離求強的做大注定要失敗。所以必須把做大與做強結合起來,在做大中突出求強。當前我國需要一批既大又強的工業企業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培育大企業中,要遵循工業企業的發展規律,要培育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發展壯大。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堅持正確的企業發展觀,從而塑造一批大而強的工業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提高大中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提高核心能力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關鍵在于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當前,推動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首先要轉變觀念,即大中型工業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研究開發的創新主體。另一方面,要以各種政策措施引導大中型工業企業加大研究開發費用的投入。在國家財政支出中,提高R&D經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強度,是大中型工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爭得市場份額的前提和保證。
3.建立一批吸納就業能力比較強的大企業和大企業集團。在目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中期階段,不應忽視輕工業的發展。今后應在一些輕工行業中,發展一批吸納勞動力較強的勞動密集型大企業、大集團,以緩解當前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
(收稿日期:2006-09-13 責任編輯: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