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優良的天然牧場和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由于自然植被保存較好,生物品種多樣,區位優勢明顯,被譽為“綠色凈土”和“北國碧玉”。呼倫貝爾的草原、森林、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一些專家稱之為我國東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及確保北京和“三北”地區免受風沙侵襲的安全線的一部分,是根治松遼流域洪澇災害的生命線,也是東北臨近省區生態安全線的起始點。50年來,呼倫貝爾的草地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長期以來,畜牧業經濟以粗放型傳統畜牧業為主,由于受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影響,該草原沙化、退化、鹽堿化的面積逐年擴大,草場質量逐年下降,不僅給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帶來隱患,也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了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迅速扭轉生態惡化的勢頭,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經濟發展基礎
首先,從呼倫貝爾資源特點看,發展草原生態型綠色產業具有良好的基礎。
(一)自然條件優越。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水草豐美,優良牧草占60%左右,地勢平坦,適合于放牧和割草。草原類型多樣,有林緣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適合于飼養奶牛、肉牛、肉羊,可利用草場面積993.3萬公頃.2004年牧業年度草食家畜存欄490,6萬頭只,牛羊肉產量4.3萬噸,鮮奶產量23.8萬噸。
本區域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總水面積53.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水面積27萬公頃,占總水面積的17.1%。河流面積7萬公頃,湖泊面積26.8萬公頃,大小湖泊1000多個。此外,該區域還有林地面積1267萬公頃,占全市林地面積的50%,森林覆蓋率達到49%;并有豐富的野生植物和動物資源,這些都是發展草原型綠色產業的重要基礎條件。
(二)呼倫貝爾草原型綠色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并逐步向規模化、集團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呼倫貝爾市是全國較早開發綠色食品的地區之一。國家綠辦特授權呼倫貝爾綠辦行使相當于省級綠辦職權。目前已有35家企業、7大系列、63種產品獲綠標使用權,地級單位獲標數量全國第一。2000年全市獲標產品產量達16.13萬噸,產值達6.18億元,占社會總產值的3.8%,占農業總產值14%。僅五個旗市、兩個農墾局組織開發了綠色食品A級和AA級大豆、籽用白瓜子、水稻、馬鈴薯、小麥五個作物就達55萬畝。
2l世紀是綠色的世紀,追求無毒、無污染農產品及其加工晶的消費是當代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的世紀性潮流,呼倫貝爾發展草原生態型綠色產業正當其時。
(三)已經有一批龍頭企業介入呼倫貝爾的綠色食品生產和加工領域,并且取得了另人鼓舞的成績。近年來,知名乳業和肉類加工企業集團紛紛進入該區域奶業和肉類加工領域,已經對該區域農牧民增收、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現有較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幾百家,其中肉類、乳制品、食用油脂的加工企業,在規模、工藝設備、技術力量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此外,山野菜、野生漿果等新興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速度也十分迅速。這些都是通過產業化方式大力發展呼倫貝爾草原生態型綠色農業的重要基礎。
二、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經濟問題剖析
經濟發展緩慢,草原生態環境急劇退化,是當前呼倫貝爾地區普遍面臨的兩大問題。 牧區經濟落后與草原生態環境退化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關系。在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初級單—。主要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增產、增收的牧區傳統經濟模式下,為了眼前的生存、盡快脫貧致富和縮小同其他地區的差距,少數民族牧區又不得不采取所謂“急功近利式”“掠奪式”“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加快開發利用草原資源和各種有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從而造成草原生態環境的進一步退化。超載過牧和濫墾、濫挖、濫采、濫伐等人為因素是導致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而草原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又反過來降低了草原自然生產力,致使牧區牲畜抗病災能力減弱、死亡率上升、存欄牲畜個體生產率下降,進而導致農牧民收入水平下降,加劇了牧區經濟的貧困落后局面。牧區傳統的經濟模式是聯結牧區經濟發展問題和草原生態問題的紐帶,也是整個草原牧區生態經濟問題的根源所在。牧區傳統經濟模式突出特點表現為;一是以草原牧業和種植業為主的初級單一型產業結構;二是單純依賴增加存欄牲畜數量或耕地面積實現增產、增收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三是投入產出在農牧民家庭內部自我循環的封閉、半封閉型微觀經濟運作方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因牧區人口增長和農牧民脫貧致富而產生的增產增收需求,只能通過初級農畜產品產量增長來滿足,而農畜產品產量增長又只能通過增加草場載畜量、開墾草原擴大種植面積等粗放型途徑來實現。由于草原載畜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客觀上限定了牧區經濟粗放增長的空間,因而,牧區牲畜數量和糧食產量不可能年復一年持續增長下去,一旦畜產品產量和糧食產量停止增長,牧區總體經濟發展就會受阻,貧困問題就會加劇;另一方面,在日益增強的牧區人口壓力和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壓力的推動下,牧區經濟粗放增長終究會導致草場超載過牧、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和牧區生態環境全面退化等生態問題。草原生態退化又會進一步降低草原載畜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由此形成了以牧區傳統經濟模式為核心,以人口增長壓力和脫貧致富壓力為動因,以“經濟貧困落后——農牧業粗放增長——超載過牧和濫用資源——草原退化和生態惡化——農牧業生產率下降”為基本環節的惡性循環關系鏈。因此,經濟停滯和生態退化是牧區傳統經濟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在這種模式下牧區經濟既“不能發展”又“不可持續”。在呼倫貝爾還具體表現為種植業與草原畜牧業的關聯度極差,特別是在嶺西地區,這一問題表現尤為突出。呼倫貝爾嶺西地區農墾系統有耕地面積:300多萬畝,加上鄂溫克、牙克石、海拉爾、東旗的一些家庭牧場耕地面積接近1000萬畝,而這些耕地主要以小麥、油菜這種糧食、油料二元結構為主。秸稈和糠泊很少在牧業上利用。同時,其本身是初級單一型產業,對畜牧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
近些年來,呼倫貝爾市各級政府對生態建設和保護越來越重視,積極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來加大對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力度;另一方面也爭取國家項目的支持。
目前,一些學者曾指出不改變草原牧區單一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傳統的經濟模式,單純依靠開展的退耕還草(還林)、退牧還草、封欄育草和建立禁伐區、禁牧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等項目措施,不把造成草原生態退化的牧區人口壓力和脫貧致富壓力通過合理有效的途徑釋放出去,就不可能根除草原超載過牧和濫墾、濫挖、濫采、濫捕、濫伐等環境破壞行為,也很難從根本上扭轉“一邊治理、一邊破壞…‘治理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的被動局面。同樣,單純片面追求牧區經濟發展,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草原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即便取得暫時的經濟效益,也會從根本上瓦解牧區經濟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和資源基礎,并會給整個地區和全國帶來無法估量的生態經濟危害。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在草原已經嚴重超載、生態環境已經嚴重退化的情況下,運用大量防災保畜措施(畜牧獸醫技術、草場建設、防災保畜基地建設等)來維持牧區存欄牲畜數量增長和畜產品產量增長,不僅直接經濟代價昂貴,而且還會強化農牧民的粗放增產行為,加劇草原超載過牧與退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草原牧區面臨的經濟發展問題和生態退化問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牧區傳統經濟模式是這兩大問題產生的共同根源。把二者割裂開,就事論事,單純從技術層面采取措施的現有政策思路,由于未能觸及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未能把牧區人口壓力和農牧民脫貧致富壓力通過合適的途徑釋放出去,因而不僅政策成本巨大,而且也難以使牧區生態經濟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世界上的草原畜牧業所經歷的發展歷程與種植業很相似,可以區分為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我們也承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人口少資源豐富時,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人與自然關系還算協調,但這種模式的效率極低,一旦人口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這種生態經濟惡性循環關系必然顯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大了,現代化機械、裝備及化石燃料和化學肥料、農藥的大量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和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力,由于這一時期的農牧業發展與石油密切相關,有人也將之稱為石油農業。發達國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農業和草原畜牧業的工業化。但近年來隨著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頻臨枯竭問題、濫用化學肥料、農藥的污染問題及大型工廠化養殖的糞便污染問題,在對“石油農業”進行反思的基礎上,人們認識到,為了社會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先發展,再調整”的道路,應該朝著既保持“石油農業”時期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又能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使社會經濟與農業生產向協調發展的方向努力。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政府以及科技、經濟界人士提出了以“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取代“石油農業”發展模式的意見,和農業上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一樣。草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是: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經濟與生態協調,物質可循環利用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因此,在解決牧區生態經濟問題時,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要從根本上解決牧區發展問題和生態問題,要徹底打破牧區生態經濟惡性循環關系,就必須對少數民族牧區長期延續下來的傳統農牧業經濟模式進行全面改造,使其向可持續發展的草原生態經濟模式轉變。牧區傳統經濟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草原生態經濟模式轉變,關鍵在于培植既有利于牧區經濟長足發展,又有利于草原生態保護的生態產業體系。
三、發展草原生態牧業的戰略構想和對策
草原生態牧業,是在不破壞草原生態系統自然生產力及其生態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牧業生產部門(草原畜牧業)和前牧業部門(產前服務業)、后牧業部門(畜產品流通加工業)構成的生態產業鏈,高效利用草原資源,向市場提供符合綠色食品和綠色產品標準的畜產品的現代化大牧業。其基本模式可概括為:以草定畜+分區輪牧+集中育肥+批量加工+統一銷售。
為了加快牧區傳統草原牧業向草原生態牧業轉變的進程,近期內應采取對策為:
(一)重點發展奶牛業和肉用型牛羊業為主的草原生態牧業。
利用本地區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天然牧草和草原畜種生產的牛奶、牛羊肉更符合綠色食品標準,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二)傳統草原養畜業向專業化的乳牛業和肉用型牛羊業轉變。可以大量淘汰非生產性、非肉用型的牲畜,提高牧區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緩解草畜矛盾,減輕草場超載過牧造成的生態壓力;可以使牧民收入得到較快增長,有利于草原牧業從數量增長型、粗放增長型向價值增長型、效益增長型轉變。
(三)根據當前國內外市場畜產品需求走向,和比較優勢原則,宜選擇以乳牛、肉用牛羊產業為主的三種生態牧業發展模式;以經濟雜交羔羊生產為主的生態牧業發展模式;以放牧+舍飼育肥為主優質肉牛業為主的生態牧業發展模式;以高產奶牛集約化生產為主的生態牧業發展模式。
(四)加快發展高檔牛羊肉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 僅僅依托龍頭企業實行訂單式生產,加快組建牧區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進產業化進程。建立“牛羊肉加工流通公司+生態牧業集約化生產基地+肉用牛羊生態牧場”為基本架構的肉用型牛羊產業生產經營體系。使農牧民個人收入、企業收入和蘇木財政收入在短期內獲得較快增長;同時還能帶動牧區畜群結構、畜產品結構向專業化肉用型牛羊業轉變,并能誘導廣大牧民從單純追求存欄牲畜總數增長自覺轉向提高牲畜出欄率、提高畜產品品質和存欄牲畜個體生產率。
(五)在草原牧業生產中全面推行“以草定畜、分區輪牧”,廣泛發展家庭生態牧場。
在草原牧業生產中普遍推行以草定畜和分區輪牧,是傳統牧業向草原生態牧業轉變的關鍵環節,對于防止草場超載過牧、治理草原退化、實現草原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應采取如下措施:
1、在對牧民家庭承包草場的理論載畜量和實際載畜量進行全面普查測定的基礎上,可仿照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建立牧區草場載畜量限期達標補貼制度、獎懲制度和草場載畜量監控制度,使以草定畜制度化、規范化。
2、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牧區草場承包責任制,使牧民對承包草場進行有償轉讓、轉包、租賃、抵押、人股等方面的擁有充分自主權,建立起廣大牧民自覺保護草原,以草定畜,進行草場建設投資的內在激勵機制,同時,也使草原資源通過市場流通實現優化配置,鼓勵牧民以承包草場和牲畜為資本建立多戶聯合經營的大型牧場企業,使分散承包的草場得到適度集中,以便統一規劃、合理分區放牧、提高草原牧場的規模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六)大力推進優質牧草產業化種植。
飼草產業化生產是通過高產、高效的生產經營方式,為市場提供質優、量足、價廉的飼草,滿足家畜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需要。飼草產業在整個草地畜牧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質優、量足、價廉的飼草,就發揮不出草地畜牧業的比較效益,就不可能有規模化、集約化的家畜生產,天然草地的生態壓力也不能得到根本緩解。因此,大力發展優質、高產人工牧草種植,是實現牧區傳統經濟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草原生態經濟模式轉變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在本地區發展優質牧草產業化種植應采取如下對策:
l、制定牧草種植規劃,選擇適宜的牧草品種。
依據當地土壤、氣候的狀況,特別是當地中小氣候的特點,兼顧牧業生產的發展方向,確定牧草種植規劃,選擇經過多年在當地引種試驗,具有良好適應性和優質高產特征牧草。 2、推廣糧草混播技術。 3、優化設計草田輪作制度方案,發揮草田系統耦合效應。
4、應用推廣先進的優質干草收獲、加工、調制技術及工藝。
5、建立牧草儲備中心,平抑牧草價格。
(七)加快發展前牧業部門,延長草原牧業產業鏈,培育立體大牧業。從傳統草原牧業向草原生態牧業轉變,除了發展畜產品加工流通產業和廣泛建立生態牧場外,還需要大力發展畜種培育業、牧草種植業、飼料加工業、獸醫獸藥業、生產設備供銷業、畜牧教育科研業等生產服務業,以便使牧業生產部門和畜產品加工流通部門的發展得到可靠的技術、人才、優良畜種、飼草飼料等生產要素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