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和張儀的外交策略,都是靠著他們出色的論辯才能來實施的,而他們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之后,難道真的是那個宏偉的大戰略嗎?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
事實上,一個有個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在反復論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從各個側面來映襯出只有自己的戰略計劃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種長期與短期的利益回報。只有這樣,才能讓當政者放心、滿意,否則,他們是不會買蘇秦、張儀們的賬的。
蘇秦屢次求職失敗,張儀被蘇秦“逼上”投靠秦國的道路,他們此后的言行,都是一面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一面以打動執政者為目的的。
蘇秦在幾次失敗的求職經歷之后,做好了計劃,又去燕國游說。他勸燕文侯說:“燕國東邊有朝鮮、遼東,北邊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車六百輛,戰馬六千匹,儲存的糧食足夠用好幾年。南有碣石、雁門的肥沃土地,北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這紅棗、板栗的收獲也足夠富裕的了。這就是所說的天然府庫啊!”
這是蘇秦導入自己論辯主題的技巧,他并不是上來就陳述燕國的弱點,而是先把燕國周邊的形勢做一個客觀的描述,然后指出燕國的優勢和長處。這樣一來,燕王聽著就舒服很多,容易繼續認真聽他的陳述了。
蘇秦接著切入了正題:“能夠安居樂業,沒有戰事,看不到軍隊覆滅、將領被殺的情景,沒有誰比得上燕國。可是,大王知道原因嗎?燕國不被敵人侵犯的原因,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面遮蔽著。秦國和趙國發動五次戰爭,秦國勝了兩次而趙國勝了三次。兩國相互殺傷,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憑借整個燕國的勢力,在后邊牽制著他們,這就是燕國不受敵人侵犯的原因。況且秦國要攻打燕國,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過代郡和上谷,遠離幾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國的城池,秦國也考慮到沒法守住它。秦國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顯了。
“如今趙國要攻打燕國,只要發出號令,不到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挺進到東桓駐扎了,再渡過滹沱,涉過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時間,就到燕國的都城了。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里以內作戰。不憂慮百里以內的禍患而重視千里以外的敵人,再沒有比這更錯誤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相親,把各國聯成一體,那么燕國一定不會有所憂慮了。”
蘇秦這一番論述,則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說出了燕國所處的優勢地位和潛在的危機。尤其是把趙國對燕國的威脅說得十分透徹,不得不令燕國國君震撼——但是,說出這樣一種現實,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蘇秦就在說出事實之后,引出了自己的戰略:合縱。燕王在被蘇秦點破的現實震撼之后,已經失去了判別能力,只能順著蘇秦的思路走了。
果然,燕文侯說:“您說的當然不錯,可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邊又緊靠著強大的趙國,南邊接近齊國和周國,齊、趙都是強國啊。您一定要用合縱相親的辦法使燕國安全無事,我愿傾國相從。”如此簡單,如此容易,蘇秦就接到了他的第一份外交訂單。
燕王贊助蘇秦車馬錢財到趙國推行合縱政策,這時那個討厭蘇秦的奉陽君已經死了,蘇秦就趁機勸趙肅侯說:“我私下為您考慮,沒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寧,國家太平,并且無須讓人民卷入戰爭中去更重要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人民就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人民就終身不安定。假如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人民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秦國攻打齊國,人民也不會得到安寧,假如依靠齊國攻打秦國,人民還是得不到安寧。所以想要計算別國的國君,攻打別人的國家,常常苦于公開聲明斷絕跟別國的外交關系,希望您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把這話說出來……”
在趙王面前,蘇秦依然使用“事實震撼、理論誘導”的辦法,把自己的合縱戰略拋出,讓趙王在他的言辭之下傾倒。接下去,蘇秦就開始用利益來說服趙王了:“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友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韓國衰弱了就要獻出宜陽。宜陽一旦獻納秦國,上郡就要陷入絕境,割讓了河外就會切斷上郡的交通。楚國要衰弱了,您就孤立無援。
“而如果秦國攻下軹道,韓國的南陽就危在旦夕,秦國要強奪南陽,包圍周都,那么趙國就要拿起武器自衛;假如秦國占據了衛地,攻取了卷城,那么齊國一定會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的欲望既然已經在山東得逞,就一定會發兵向趙國進犯。假如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番吾,那么,秦、趙兩國的軍隊一定要在邯鄲城下作戰了。這就是我替您憂慮的原因啊。”
蘇秦用推測的辦法把趙國和秦國交好的可能推向了一個絕境,讓趙王認為與秦國結交只能讓自己的國家滅亡,趙王的思路在這里走進了死胡同,只等著蘇秦為他指點明路。
蘇秦繼續展開他的論述:“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各諸侯國的土地五倍于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十倍于秦國,假如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難道是可以同日而語的么!
“凡主張連衡政策的人,都想把各諸侯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國的霸業成功,他們就可把樓臺亭榭建得高大,把宮室建得華美,欣賞著笙瑟演奏的音樂,前有樓臺、宮闕,高敞華美的車子;后有窈窕艷麗的美女,至于各國遭受秦國的禍害,他們就不去分擔憂愁了。所以那些主張連衡的人憑借秦國的權勢日夜不停地威脅諸侯各國,謀求割讓土地,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細地考慮啊。”
經過這一番演講,趙王被蘇秦的言論打動了。他十分興奮,覺得蘇秦是一個真正能為趙國指點迷津的高人,而且還是一個放棄一國的小利益,促成諸侯之間對抗秦國聯盟的有識之士。由此可見,如果要推銷自己的戰略計劃,鋪陳和誘導是多么的重要。
趙王回答蘇秦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諸侯國得以安定,我愿誠懇地傾國相從。”于是裝飾車子一百輛,載上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綢緞一千匹,用來游說各諸侯國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