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大的國際活動方面比我強”
作為新中國外交方針的重要決策者,作為新中國的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的外交才華得到了充分顯示,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舉世公認的、無與倫比的貢獻。
毛澤東說:“周恩來在大的國際活動方面比我強,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
這一年周恩來51歲,外交部長一職他兼任了10年。以后,雖然他不再兼任外長,但他在中國對外關系中的地位是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
1949年12月16日,經過10天的長途旅行,毛澤東到達了他向往已久的莫斯科。在莫斯科北站舉行的歡迎儀式隆重而簡短。當天下午6時,斯大林及蘇共全體政治局委員在他的小會客廳恭候毛澤東一行。
會談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雙方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快結束前,斯大林說:“你這次遠道而來,不能空手回去,咱們要不要搞個什么東西?”事實上,從會談一開始,斯大林就在揣摩毛澤東此行的意圖和愿望。
毛澤東說:“恐怕是要經過雙方協商搞個什么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既好看,又好吃。”
毛澤東的幽默倒使在座的蘇聯人一個個目瞪口呆,包括斯大林。毛澤東不想做更多的解釋。他對斯大林說:“我想叫周恩來總理來一趟。”
斯大林更摸不透毛澤東的意圖了,他反問道:“如果我們不能確定要完成什么事情,為什么還叫他來,他來干什么?”在斯大林看來,兩國最高領導人都在一塊,應該什么都能定,想完成的都能完成。他們做不了的,誰也不可能代替他們做。顯然,斯大林不了解毛澤東的心思。
在毛澤東看來,周恩來的外交才能超群蓋世,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本領比他更在行,同時毛澤東認為斯大林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相當于總理,自己不是總理,也不是外交部長,對不上口徑,如果要簽訂中蘇友好條約,就只好請周恩來來莫斯科了。
毛澤東見斯大林仍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不高興地說:“周恩來到了,就可以商量這件事情了。”
在要不要請周恩來的問題上,兩位歷史巨人出現了分歧,雙方都悶悶不樂。毛澤東還對蘇聯專家總負責人柯瓦廖夫發了脾氣,此后也很少參加活動……
外界造謠說,毛澤東被斯大林軟禁了。
斯大林憂心忡忡,派外長莫洛托夫、駐華大使羅申拜訪毛澤東。在了解了毛澤東的真實意圖后,才同意讓周恩來赴莫斯科。
1950年1月2日晚,毛澤東致電中共中央,說“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來同志來莫斯科。”
毛澤東終于使斯大林讓步
這樣,周恩來赴蘇便成了中蘇關系能否向前發展的關鍵。
1月10日,周恩來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20日,周恩來一行抵達莫斯科,并在歡迎儀式上發表演說。
22日,毛澤東、周恩來與斯大林舉行會談。剛開始不久,斯大林就在東北問題上放出試探氣球:要中國承諾,除了蘇聯人以外,不許第三國公民進入東北,不許他們居留于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
問題提得突然,談話有些冷場。足智多謀的周恩來略微思考,隨即反問道:“東北住有很多朝鮮民族的居民,他們算不算第三國居民?更不用說外來的蒙古人了。”
這一問使斯大林措手不及,陷入窘境,被問得啞口無言。他嘗到了周恩來的厲害,趕緊解釋說蘇聯的本意是禁止美、日、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人進入東北活動。雙方不愉快的氣氛隨即緩和。
至此,斯大林才明白,為什么毛澤東非堅持把周恩來請來不可。真正讓斯大林嘆服的還在后頭。
在隨后的又一次會談中,周恩來奉毛澤東之命提出建議:“關于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問題,中國準備發表一次聲明。”
斯大林一聽,急忙阻止說:“蒙古問題不是早就解決了嗎?并不存在問題,要發什么聲明?再說,蒙古同志不在,我們談蒙古問題干什么?我們有什么權利談論人家的問題?”
其實,斯大林是有難言之隱,蒙古原來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是他通過雅爾塔會議硬要蒙古獨立的。
為防止誤會,周恩來解釋說:“中國政府必須有個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們宣布舊中國的一切國際協定、條約一概不予承認,蒙古獨立是國民黨經手辦的,國內的民主人士提出來,既然國民黨簽訂的一切國際協定、條約都不予承認,那蒙古獨立的問題,你們承認不承認,我們必須表明態度。”
聽了這番話,斯大林才算放了心。他為毛澤東有這樣的助手羨慕不已。當他再次電話詢問毛澤東還有什么要求和愿望,雙方還應該做些什么時,毛澤東給他的答復是:“周恩來今天進城去了,正在克里姆林宮商談嘛。”
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2月14日,舉世矚目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克里姆林宮隆重簽署。周恩來、斯大林先后致詞。
當晚,毛澤東和周恩來舉行盛大招待會,斯大林破例率蘇聯領導人出席。周恩來充滿激情的祝酒詞,贏得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斯大林向毛澤東敬酒后,舉杯來到周恩來面前,用飽含尊敬的口氣說:“周恩來同志,我祝你萬事如意。”
2月17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圓滿完成莫斯科之行,啟程回國。此次蘇聯之行,周恩來嫻熟的外交藝術受到毛澤東和斯大林以及中外外交家的高度贊揚,他在世人面前第一次樹立起新中國的外交形象。周恩來的外交生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而開始走向輝煌,他沒有辜負毛澤東和全國人民的重托。
(摘自《大家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