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柳開年輕時很自負,愛圖虛名,本來文采平平,為引人注目,應舉考試時穿著華麗的衣服,將自己寫的上千軸文章裝上獨輪車,親自推車投獻于主考官面前,想以這樣的氣派來驚動人們,贏得美名。當時的張景文章寫得好,很有名氣,僅從袖內取出一篇短文獻于考官,考官閱后卻大加贊賞。最后,張景果然不負眾望金榜題名,而柳開自然是名落孫山了,他寫的那些文章也被人當成了廢紙。事后人們評論說:“柳開的千軸文章,不如張景的一篇啊!”
由這則故事,我們自然地聯想起一些地方當代“柳開”們的諸多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來,這類由某些領導者為表功而盲目上馬的工程,既缺乏科學嚴密的論證,又純屬脫離當地實際的短期行為,不是將養雞場建在喇叭鳴叫的公路邊使雞產蛋量下降,就是工廠建成后往往因原料、交通等問題做梗而無法投產,更有將人家已經淘汰掉的劣質設備成套高價引進,從而陷入工廠建成之日就是虧損之時的怪圈。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當屬安徽阜陽市在大貪官王懷忠主政時,違背客觀實際,提出要把地級市阜陽建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口號,不惜耗資數億元建起阜陽國際機場,從建成起就成了擺設,一天也沒有用。而那些伴隨著一茬茬領導的升遷所衍生、留下的一撥撥靠國家錢財、群眾攤派集資壘起來的“爛攤子”工程,或重復建設工程,更是不計其數,假若彭德懷元帥在世,對這種勞民傷財的行為,又該說“崽賣爺田心不疼”了!
其實,為地方辦實事、上項目、發展經濟是各級領導干部應盡的義務和職責,衡量其任職政績大小,歸根到底,不外乎用“實事求是”和三個有利于作為標準,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和考核他們的工作,促其堅決地根絕一切浮夸作風,真正樹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任期內不貪大求多、不好高騖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民主決策、科學論證,像“太行公仆”吳金印那樣,扎扎實實地辦幾件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好事、實事,則眾口成碑,自然會贏得群眾的真心擁戴和歡迎。對那些只想依靠“柳開千軸”的虛假“政績工程”來粉飾門面,為自己升官發財鋪路的人,目前確實到了需對其當頭棒喝,不允許此種現象繼續存在下去的時候了。愿今后嘩眾取寵的“政績工程”能少些、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