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才是最穩妥的財富
猶太民族之所以耀眼于世界各個領域,他們認為這就是造物主對他們求知精神的回報。
由于歷史上的猶太人四處流浪,沒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保障,他們深感物質財富隨時都可能被偷走,但惟有知識智慧永遠相伴。他們堅信,無論命運如何坎坷,不管流浪到哪里,只要有智慧,有知識,就不怕沒有財富。他們所到之處,惟一的支撐就是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從而創造財富來為自己爭得一方生存發展的空間。這正是猶太人流浪數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所以猶太民族將知識當做他們最穩妥的財富,有著宗教般虔誠的求知精神,由此便產生了對知識這種財富近乎貪婪的欲望。
在猶太教的《圣經》——《塔木德》中有這樣一些話:
“世界只為了學童們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沒有學童的城市終將衰敗。”
“學童們絕不能忽視他們的學業,即便是為了建筑神廟也不行。”
所以,他們在孩子3歲時,就在《塔木德》一書上滴上蜂蜜,讓孩子去舔,使孩子從小就愛上它進而受它的熏陶。以至于在孩子長大后每天都要擠出時間去研讀。
這是每個猶太孩子都要回答的問題: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財產被搶光,你將會帶著什么東西逃跑呢?”大多數孩子回答的是“錢”或者“鉆石”。
母親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東西,你知道是什么嗎?”孩子們回答不出來,母親就說:“孩子們,你們帶走的東西,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知識。因為知識是任何人搶不走的。只要你還活著,知識就永遠跟隨你,無論逃到什么地方都不會失去它。”
勤奮好學即敬神
猶太教中,勤奮好學不只是僅次于敬神的一種美德,而且是敬神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宗教般虔誠的求知精神在商業文化中的滲透,內化為猶太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實、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
在猶太人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反映他們崇尚學習的動人故事。
拉比阿吉瓦年輕時曾是卡爾巴·沙烏的牧羊人。卡爾巴美麗端莊的女兒拉結發現這個牧羊人非常高貴,于是對他說:“如果我和你訂婚,你愿意出去學習《律法書》嗎?”
他回答說:“我完全同意。”
于是他們秘密地結了婚。他去遠方學習《律法書》。可是當她的父親聽說這件事,把她從家里趕了出去,發誓說只要他有一口氣在,她就休想得到半點家產。
阿吉瓦在外面學習了12年。他回家時帶回來1.2萬個學生。快到家的時候,他聽見一個老人對他的妻子說:
“這樣的活寡你還要守多久?”
他的妻子回答說:“如果他聽我的話,應該在外面再學12年。”
聽到這些話,阿吉瓦就回到學院又學習了12年。第二次回家的時候他帶來2.4萬個學生。
當拉結的父親聽說后,就匍匐在阿吉瓦的腳邊,分了一半的財產給他。
敬師重校
在希伯來語中,山被稱做“哈里姆”,雙親為“赫里姆”,教師為“奧里姆”,同山的發音非常相似。猶太人一向都認為雙親和教師都像是巍峨的高山,比普通人高出許多。
在猶太社會中,每個人都認為智者遠比國王偉大,智者才是人們尊敬的中心。因為智者若死了,世上再也沒有大智慧,而國王死了,任何一個智者的弟子都可以勝任。
猶太人特別重視學校的建設,在他們看來,學校無異于是一口保持猶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
在1919年,猶太人正同阿拉伯人處于日趨激烈的沖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便在隆隆的炮火聲中奠基開工。此后連綿不絕愈演愈烈的沖突,并未能阻止這所大學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偉大的拉比約哈南曾說:學校在,猶太民族就在。 公元70年前后,占領猶太國的羅馬人肆意破壞猶太會堂,圖謀滅絕猶太人。面對猶太民族的空前浩劫,約哈南殫精竭慮。他假裝生病要死,才得以出城見到羅馬的司令官韋斯巴羅。
他對韋斯巴羅說:“閣下必定會成為下一位羅馬皇帝。”
將軍很高興地問他有何請求。
他回答道:“請給我一個能容納大約10個拉比的學校,永遠不要破壞它。”
不久以后,羅馬皇帝死了。韋斯巴羅當上了皇帝。日后當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然發命令:“給猶太人留一所學校。”學校里的幾十個老年智者就巧妙而幸運地留下了,猶太的知識、傳統也由于這所學校而得以繼續保存。
以色列有6所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以色列理工大學、巴爾伊蘭大學、內格夫—古本安大學。凡是到過這些大學的人無不為它們校園之優美、建筑之宏偉、設備之先進和藏書之豐富而贊嘆不已。以色列許多大學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承認為權威性項目。
獨特的教學方法
拉比們認為,一個學生在聽了好幾遍之后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他不應該在那些只聽一兩遍課就能掌握的學生面前感到羞愧。
為了在教學中讓孩子認真聽講,教師可以用令人吃驚的聲明來使他們振奮,保持警惕。
拉比猶太在一次演講中發現學生都睡著了,為了喚醒他們,他突然高聲叫道:“一位埃及婦女一次生了 6000個孩子!” 一個名叫伊施米爾·本·猶瑟的學生一下子就從困倦中驚醒了,問:“誰能做出這種事啊?”
拉比大聲說:“她就是約克白德,在她生摩西的時候,因為摩西就等于6000人。”
一個老師說:“如果有孩子不想學習了,我就給他幾條魚,然后再把魚從他那里贏過來。這樣,他不久就變得好學了。”
他們主張學生動腦筋,鼓勵學生提問,孩子們回家后被問的第一句話總是“今天又提問題了嗎”。還主張“一個老師應該在他的學生面前適當露出破綻,讓學生來糾正”。
學習是為了增長智慧
猶太人蔑視一般的學習,他們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味模仿,而不是任何的創新。他們堅信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是挖掘智慧發展能力的過程,知識是為磨煉智慧而存在的。所以,他們又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智慧的人比喻為“背著很多書的驢子”。
他們主張學習一定要學到學識淵博,才能融會貫通,因為“深井的水是提不完的,淺井的水一提就干”。
在以色列有一所“鯨魚學校”。這所學校就是讓孩子們乘上帆船在一年之內橫渡兩次大西洋,游遍三個島,除了經受住大風大浪,還要忍饑挨餓。這所學校的孩子必須學會駕船、捕魚、做飯,還要完成考察、讀書、討論等課程。同時他們還要與當地人打交道,熟悉當地風土人情。孩子們經過這樣一番磨煉,大都鍛煉成為一個智勇雙全的人。
教育投資是最有遠見的投資
以色列建國后,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教育立國、科技立國是以色列從成立之日起就追求的目標。歷屆領導人一直把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看作是一個關系到民族生存與否的根本問題。
前總理梅厄夫人說過:“對教育的投資是最有遠見的投資。”
夏扎爾也曾說過:“教育是創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伊扎克·納馮則更直截了當地說:“教育上的投資就是經濟上的投資。”
1949年以色列頒布了《義務教育法》。這是這個國家最早制定的幾個法律文件之一。1953年頒布了《國家教育法》,1969年頒布了《學校審查法》等等。
以色列是個移民國家,為此《國家教育法》明確規定:“以色列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國家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之間的融合,清除他們之間的文化差別,以形成一種新的猶太國民文化。”
以色列的教育投資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從20世紀70年代始,以色列教育經費始終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8%以上。
以色列的人口只有500多萬,但是在校人數達到138萬人之多,還有很多成年人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在以色列每3個人中就有1個學生。從大學生人數來看,以色列總人口與大學生的比例僅低于美國和加拿大,比歐洲的一些國家都高。以色列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由于國內容納不了這么多專家、學者,以色列已開始“輸出”人才,特別是流向美國。
終身學習
在猶太人看來,學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不斷學習是一種神圣的使命。不管一個人到了多大歲數,也不論他有多么貧窮,在他們到達天國以前,就應該不停地學習。即使是一位最偉大的拉比,也不例外。所有的猶太人一向秉持著這樣一種觀念:肯學習的人比知識豐富的人更偉大。
同時猶太人還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學習保持“青春”和年輕人的心態,還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財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拉比曾說,如果一個人來到天國裁判所說:“我太窮了,終日為果腹奔波,沒有時間學習。”那么,他就會被問及這樣一個問題:“你比希萊爾還窮嗎?”
希萊爾長老是一個窮人,他每天都辛苦地干活,卻只掙到半個第納爾。他用收入的一半支付給學院的門衛,而用剩下的一半來給自己一家人生活。一天,在安息日前夜,他沒有掙到錢,于是,學院的門衛就不讓他進去。在學習知識的欲望驅使下,他爬到教室的房頂上,把頭緊緊貼在冰冷的屋頂上,透過玻璃傾聽智者講課。不一會兒大雪飛揚,但他聽得非常入迷,終夜沒有挪動一下位置。第二天清晨,講課的智者施瑪對阿弗塔揚說:“兄弟,這間屋子每天都很亮,但今天卻有些暗,外面是不是陰天了?”他們抬頭向上看,發現了被大雪覆蓋的幾乎凍死的希萊爾。
兩位圣人說:“這個人褻瀆安息日的行為是值得的,上帝保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