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趕到車站,卻在月臺上目送原本計劃要搭的列車緩緩滑動……你會有什么反應?
歐美人會表現出懊惱或無奈的表情、動作;日本人則以微笑掩飾尷尬。
反之,趕上車,歐美人可能發出高興的微笑;日本人卻相反,反而裝出一副不在乎的表情。
歐美人將自己感情與其表現之一的微笑直接連結。然而,日本人卻避開感情直接表現微笑。
日本人以“笑”設定“水準”。
趕上車,如果發出微笑,車中其他人會以輕蔑的眼光看他,意思是“這么小的事,就高興得這樣子,太不成材了!”所以得裝出趕得上是理所當然的表情,為了掩飾,趕快拿出書或雜志,一副正經的樣子閱讀。
日本人對自己沒趕上車的“丑態”,覺得比懊惱更大,所以以微笑掩飾。
學生作業沒寫,被老師叫到面前,學生發出傻笑,老師狠狠罵他一頓。學生的笑容收起,換成一副緊張的神情。這樣的傻笑,可能讓學生逃過一劫。
為什么?
因為傻笑是自認為不對,感到愧疚裝出來的笑,是“知錯”;而被罵,從傻笑遽變為緊張,顯示“更改”。知錯能改,所以可以原諒。
笑,具有自我防衛的功能。
在人面前常微笑的,回到家可能就會板著面孔。因為努力微笑,太疲累,到家就癱了。
兩車對壘,強的一方,咧嘴一笑之后斬掉對方。這“咧嘴一笑”的動作顯示自己的實力遠超過對方。
我們很少聽到日本人哄然大笑,因為日本人不易區別是否可哄然大笑。大聲的長笑,表示沒教養,也對別人失禮。日本人一般存在著程度不一的被害妄想癥。旁人以自己不懂的話語交談,日本人會覺得是講自己的壞話。同樣的,第三者如果不知道笑的理由或內容,在旁邊“被笑”也會認為受到侮辱。尤其是有自卑感的人或者與笑者感情不好的人,更是如此。造成日本人不輕易笑的原因,與傳統住家有關。舊式日本家庭,大家族同住一處,房間僅以紙拉門隔開,笑聲或說話聲很容易傳到鄰室或走廊,別人聽到會以為是笑自己,而感到不愉快。
江戶時代(1603—1867)就有人寫道:“萬一還錢延遲,請在人前笑我!”“被笑”意味著信用破產,具有強烈的社會性輕蔑或嚴厲的制裁作用。
[摘自臺灣《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