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閱讀一些書刊文章,如《讀者》、《中國剪報》中“世說新語”類的文章,以及《金山》雜志里的精彩微型小說等等。開始我只是被其中短小、精悍、富于哲理的文章所吸引,慢慢地我被這些文章所感動,如今幾天不讀這些書刊,就感到生活中缺什么似的。閱讀,讓我學會了感動。
海倫·凱勒有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內容十分感人,這個題目就讓人浮想聯翩,感人至深。對于一個正常人,光明是不足惜的,美好的東西他們經常熟視無睹,幸福的生活他們往往覺得十分平淡,海倫這樣的假設他們會認為離自己很遠。因此,對這樣的文章他們也就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地瀏覽一下。但是對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來說,如果能夠給他三天光明,這是多么美好的事,他一定會百倍地珍惜,一分一秒地用好這寶貴的時間。事實是殘酷的,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假設。感人之處也在這里,一個失明的人是多么盼望光明啊!作為一位正常的人,我們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嗎?我們難道不應該更加珍惜光明、珍惜今天嗎?
《讀者》中的一篇文章說,“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走多遠”,講的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人一美國影星施瓦辛格的小故事。施瓦辛格小時候家境貧窮、身體瘦弱,但他立志長大要當美國總統。如何實現這樣的抱負呢?年紀輕輕的他就擬定了一系列的人生連鎖目標。如今他成功地競選成為美國加州州長。且不說他最后能否成為美國總統,但我敬仰他的人生奮斗。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們很多人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可又有誰知道每個成功者后面艱辛的奮斗歷程?
閱讀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開始我并不覺得什么,當幾次讀到父親矮胖的身子,在爬站臺的情景時,心里不禁有些酸楚。回想自己幸福的青少年生活,我們的父母也同樣有無數這樣的背影呀!當你熟睡時,父母親半夜起來為你蓋好踢在地板上的被子;當你放學回家時,爸爸、媽媽準備著可口的菜肴等著你開飯。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時,父母總是給你信心、鼓勵……而我們不是都覺得理所當然嗎?
閱讀,讓我學會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