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成繁
關于“民營經濟”,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形成權威的、確定的定義,有關刊物或同仁的解釋也往往各有側重,不盡一致。但是它將約定俗成的趨勢應該是肯定的。
“民營經濟”,其內涵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其焦點主要在于對集體性質的企業怎么看。在改革開放之前,許多集體企業“官辦”的味道很足,有的被人們稱為“二全民”、“二國營”、“大集體”。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對原有的公有制企業進行改制的時候,出現了“公有民營”的稱謂,這里所指的“公有”,既有“國有”的含義,也有“集體”的含義。這一界定把“民營”與“集體”分離開了,自然就縮小了“民營”的含義和范圍,這是狹義的理解。
“民”的含義還與“公民”、“國民”、“居民”、“民間”、“民族”等詞義相聯系,這些含義又往往與人們的居住場所、生活地域、國籍待遇、文化和政治類別等因素相聯系。按照這樣的含義,“民營經濟”又可以理解為,具有本國國籍的公民興辦或經營的經濟實體的總和。鑒于此,有人把目前我國境內經濟分為三大部分,即:國有經濟、外資經濟和民營經濟。(值得商榷的觀點: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同志《在中國首次民營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演講》把民營經濟的范圍界定為:廣義的民營經濟是對除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集體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資投資企業。狹義的民營經濟則不包括含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
“民營”和“民有”也有區別?!懊駹I”與經營方式相聯系,具有經營管理的屬性?!懊裼小迸c產權關系相聯系,具有產權歸屬的屬性。一般說來,“民營”的未必就是“民有”的,我國目前還存在“國有民營”的企業;而“民有”的絕大多數是“民營”的。換言之,“民營”包括的范圍要大于“民有”,所以用“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比用“民有經濟”和“民有企業”更為合適。
“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還有區別?!懊駹I經濟”應該是民營意義上的各種經濟成分和要素的總和,“民營企業”是民營意義上的一種企業形態,是“民營經濟”的主體部分或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民營企業”之外,還有具有“民營經濟”屬性,而非以盈利為目的的、從事非經濟活動的、非企業的單位或部門。比如:一些從事社會福利、從事社會救助、從事慈善事業的民營單位或組織。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對“民營經濟”試做如下定義:民營經濟是以反映投資主體或經營主體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成分,是在一個國度里由本國居民投資創辦、經營或控股經營的企業和事業單位經濟要素的總和。“民營企業”是由本國公民出資興辦或經營的從事經濟活動的經濟法人實體和非經濟法人實體,具有自行組建、自行籌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謀發展的特征。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幾年來,為了及時了解民營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和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遼寧等省市都對當地民營經濟運行情況建立了統計分析制度。比如遼寧省對民營經濟的統計范圍是,不包括國有及國有控股、外商和港澳臺商獨資及其控股的經濟組織,而前者之外的經濟組織都在統計范圍,即:它包括了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也包括鄉鎮企業的全部,還包括城鎮集體、股份合作制等等企業組織。這樣界定的實質等于換個角度給民營經濟下了定義。
但無論怎樣說,“民營經濟”其概念必將約定俗成,其理由有四:
第一,民營經濟的發展態勢,客觀上需要帶有總括性的詞匯對其進行總體描述。包括個體、私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及其他非國有、非外資的經濟組織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著,是必須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社會經濟現象。
2004年,遼寧省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實,按照上述統計口徑,遼寧省民營企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了全省社會總產值的51%,民營經濟在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顯現。遼寧在全國以“國有企業大省”著稱,因此,遼寧經濟運行的重大變化不僅在遼寧有重大意義,而且在全國也有重要意義。
我們來看看令中國乃至世界驚嘆的“溫州模式”。改革開放之后,在浙東南的溫州依托民間資本,興辦民營企業,100萬農民由農村轉移到城市,220萬溫州人走到全國各地經商,276萬外地人員到溫州去工作。溫州迅速致富,躋身于全國城市競爭力24強之一,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稱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溫州人創造了中國脫貧致富的成功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最先反叛傳統的所有制結構,與傳統的所有制結構形成鮮明的對照,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踐證明,這種選擇符合溫州的實際,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溫州成功模式的內在動力在于:民營經濟,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產權約束更為嚴謹,機制運行更為靈活,追求利益的欲望和發展的欲望更為強烈。溫州的崛起依賴于千家萬戶,經歷了千方百計的籌劃,歷經千辛萬苦,積累了千言萬語的體會,顯示了民營經濟旺盛的生命力。
從全國而言,按照黃孟復同志的界定,2002年全國民營經濟在城鎮中的就業比重已經超過70%,2004年民營經濟在第一、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超過82%,2003年廣義民營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占全國GDP的65%(其中外資經濟約占15%左右),廣義民營經濟繳納稅收占全社會稅收收入的比重2003年為66.5%,2004年1至9月為71%(見黃孟復《在中國首次民營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演講》、《在第二屆中國民營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的演講》)。而且,民營經濟的發展在穩定社會,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民營經濟的基本內涵看,它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大特征。這種稱謂把它涵蓋的經濟成分與國有經濟,與外資經濟區別開來,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令人關注的重要經濟力量,它的發展壯大記錄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
第二,民營經濟的表述基本符合科學分類方法。對事物進行歸類表述是科學方法之一,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和重要傳統,這種習慣和傳統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幾十年來,我國對經濟組織、經濟成分的分類表述錯綜復雜。比如,從工商注冊看,現行的企業類型就有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17個類型,其中還沒包括個體工商戶和外資企業。從地域上劃分,有鄉鎮企業,還有城鎮集體企業。從所有制大的框架劃分,有國有的或全民的,有集體的,還有私營的,其中還有在世界尚未有定論的,到底屬于公有,還是屬于私有的企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業。而民營經濟的表述,把國有經濟和外資經濟作為兩種特有的經濟類型獨立起來,把兩種類型之外的本質相近的經濟成分結集在一起,既有內在合理性,又有表述便捷的特點。從邏輯學的角度看,在總體經濟構成中它是對本質相近經濟成分的分述;下延一個層次,它又是對本質相近經濟成分的概括。
第三,這種稱謂在全國大多數省市得到了基本認同。據考證,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我國一個叫王春圃的學者就曾在一本書中用過“民營”的概念。1942年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中也曾使用這個概念,他把民營經濟看成是老百姓辦的經濟,其中包括合作社。(見宋寶全、王生發編著的《托起明天的太陽》沈陽出版社)使用這個概念真正頻繁起來是近十幾年的事情,而且它是來自基層,來自群眾的。這種來自群眾,來自基層的認同,往往是一種稱謂得以確定的基礎和前提。特別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國家科委和國家體改委聯合擬發了《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若干問題的決議》,2002年11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使用了“民營科技企業”的概念。目前在我國有眾多的地方民營經濟報刊,有中國民營經濟研究院,還有眾多的地方民營經濟研究會。2003年11月和2004年12月,全國工商聯牽頭連續召開兩個年度的中國民營經濟形勢分析會,會后全國工商聯又組織連續編寫了2003年、2004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兩個年度報告和2004年《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梢姡M管目前人們對這種稱謂內涵的界定還不盡相同,但它不會,也不能因此而影響這種稱謂的認同趨勢。
第四,明確稱謂,有利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從民營經濟發展趨勢看,民營經濟量的擴張仍將持續,質的提高也將成為必然,只是發展環境還應該進一步改善。顯而易見,明確稱謂是對民營經濟經濟社會地位的正式認同,有利于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經營者和從業者的積極性;有利于對同類經濟組織統一政策,統一法規,統一規范,體現法制公平;有利于對民營經濟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宏觀指導,協調服務;有利于統籌考慮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難題。
(作者為遼寧省中小企業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