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我小時候就向往桐廬,因為看過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知道那里有個嚴子陵釣臺;還聽過一個饒有情趣的故事:嚴子陵和漢光武帝劉秀同榻,把腳丫子放在劉秀的肚子上,弄得觀察天文的太史大驚失色,次日奏道:“昨天晚上客星犯帝座”……因此,友人約作桐廬小游,便欣然同意。
中國叫釣魚臺的地方很多,釣魚為什么要有個臺?據我的經驗,釣魚并無一定去處,隨便哪里一蹲即可,最多帶一個馬扎子坐坐,沒見過在臺子上釣魚的,“釣魚臺”多半是假的。嚴子陵釣臺在富春江邊山上,那得多長的釣竿,多長的釣絲?袁宏道詩:“路深六七尋,山高四五里。縱有百尺竿,豈能到潭底?”詩有哲理,也很幽默。唐人崔儒《嚴先生釣臺記》就提出:“呂尚父不應鉺魚,任公子未必釣鰲,世人名之耳。釣臺之名,亦猶是乎?”這是很有見地的話,死乞白賴地說這里不是嚴子陵釣臺,或者死乞白賴地去考證嚴子陵到底在哪里垂釣,這種人都是“傻帽”。
嚴子陵的事跡很簡單。《后漢書·嚴光傳》說他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到光武即位,他卻躲起來不見,被光武找到后,說“士故有志”,堅決不當官。光武接他進宮敘舊,聊困了,“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到了忘形的地步,但始終不受官職,而回到富春山去種田。年八十,終于家。
不過嚴子陵確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有對他不以為然的。說得直截了當的是元代的貢師泰:“百戰山河血未干,漢家宗社要重安。當時盡著羊裘去,誰向云臺畫里看?”說得很清楚,都像你們反穿皮襖當隱士,這個國家誰來管呢?
對嚴子陵頌揚的詩文甚多,最有名的是范仲淹的《嚴先生祠堂記》,最后的四句尤為千載傳誦:“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是政治家,功業甚著,他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很入世的,為什么又這樣稱頌嚴子陵的出世隱士呢?想了一下,覺得這是范仲淹衡量讀書人的兩種尺度。立功與隱逸,常常同時存在于一個人身上,或者各偏于一面,也無不可。范仲淹認為嚴子陵的風格可以使“貪夫廉,懦夫立”,大有功于名教。我想即使到今天,這對人的精神還是有用的。
(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