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元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瑪蒂爾德、路瓦栽和佛來思節夫人身上的某種優良品質,贊揚了人性之美;同時,作者想通過瑪蒂爾德、路瓦栽的人生遭遇,試圖探尋個體生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如何為自己定位的問題。
一、瑪蒂爾德對奢華生活的向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起初,瑪蒂爾德確實迷戀上流社會,以為“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她夢想著“寬敞的客廳”“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裝”“向往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這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由貧富差別造成的一部分人的心理特征,但又何嘗不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渴望過高雅的生活是每個人的合法權利,不容懷疑和褻瀆!只要不是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是以侵犯他人利益為前提,這種追求就無可厚非,而且還值得提倡;因為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內在的需求可能會產生一種原動力,對于個體生命甚至集體、國家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瑪蒂爾德對奢華生活的向往甚至癡迷,是她對現實生活的另一種反抗和掙扎,盡管這種反抗和掙扎是無意識的,甚至有些消極,但也是她人性的自然流露。
二、十年的艱辛勞作,反而“成全”了她的另一種美麗!
面對厄運,瑪蒂爾德如果憑著她“美麗動人”的資本,憑著那晚在部長那里取得的“空前成功”,要想改變自身命運,也許并非難事;然而,堅強的瑪蒂爾德選擇的是一條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道路:踏實勞動,還清債務。她“辭退了女仆,遷移了住所,租賃了一個小閣樓住下”。她做飯、洗衣、打掃廚房,包攬了家里一切粗笨活兒,“她穿得像一個窮苦的女人,胳膊上挎著籃子,到水果店里,雜貨店里,肉鋪里,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這時的瑪蒂爾德已完成了由一個充滿了小資情調的女人到一個下層勞動婦女的轉變!
作者也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的確,不妨作一個推測,風光無限的瑪蒂爾德也許會因為某個達官貴人的青睞而過上奢侈浮華的生活;也許她仍舊生活在夢幻中,并“不斷地感到痛苦”,因為“住宅的寒傖,墻壁黯淡,家具的破舊,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惱”,生活沒有歡樂與微笑,她的青春就在傷心的淚水中失去光澤;也許他的丈夫也會因此而青云直上,未來的生活可能會是另一番境地。然而,這卻是需要他們以自尊、人格乃至靈魂為代價的!
她享受著勞動帶來的歡樂。她雖然變成了粗壯婦女,卻能自信地迎著依然年輕美麗的佛來思節夫人,“走上前去”,告訴她丟失項鏈的真相,說“事情到底了結了,我倒很高興了”,并且“帶著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十年勞累,十年心酸,并沒有擊垮曾經愛慕虛榮的瑪蒂爾德;相反,她更加自信、更加快活,甚至還有幾分得意!從這點來看,捍衛了人格尊嚴和靈魂圣潔的他們又何嘗不是因此事而被成全了呢?
三、夫妻好比同命鳥,大難臨頭各西東?
中國有句古話,“患難見真情”。小職員路瓦栽對妻子是憐愛有加,瑪蒂爾德不慎丟失了貴重的“鉆石”項鏈,路瓦栽一句埋怨的話也沒說,而是連夜四處尋找,“凡有一線希望的地方,他都去過了”;為了歸還項鏈,路瓦栽不僅動用了全部的遺產,而且到處借債,不顧“未來的苦惱,將要壓在身上的殘酷的貧困,肉體的苦楚,精神的折磨”;為了還債,“他一到晚上就給商人謄寫賬目,常常到深夜還在抄寫五個銅子一頁的書稿”,“這樣的生活繼續了十年”。路瓦栽對妻子的理解與寬容、敢于承擔重壓的勇氣,足以證明他對妻子的感情之真摯!瑪蒂爾德是否應該對這種生活感到滿足呢?
可以說,瑪蒂爾德不僅得到了丈夫的愛,同時也贏得了個人的自信與自尊,這也許是她十年勞動付出后尋找到的屬于她的真正“位置”吧?
《項鏈》如同一首充滿了人生憂傷和感慨的詩,表現了人生的掙扎,人生的無奈,人生的幸福與苦難;人生又是值得尊重的,只要你用心去生活,用雙手去創造自己的世界,你就會在創造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