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陳友飛
一、比喻
杜荀鶴寫過一首《春宮怨》,全詩如下: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詩中“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一聯,字面上的意思是妃嬪感到雨露承恩既然已經不靠容貌,那我為何還要修飾打扮呢?這句詩其實用了比喻手法,比喻作者自己的懷才不遇。
那什么是比喻呢?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體、淺顯、熟知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可以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例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的三、四兩句以奇特的比喻、晶瑩的意象和意味深長的內涵振起全篇,成為全詩的詩眼。詩人從純凈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冰清玉潔的心表里澄澈,正是詩人胸懷光明、志趣高潔的生動寫照。聯系詩人生平遭際,這內心表白更是形象生動、鏗鏘有力,成為光彩動人的名句而傳誦千古。
二、擬人
擬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就是把沒有思想感情的事物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動作,使事物人格化。用好擬人手法,常常能收到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的效果。例如唐人張旭的《山中留客》就把山光物態寫活了:
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首句描寫山景,但作者沒有正面描寫山上的一泉一石、一草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描寫春山的整個面貌,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一個“弄”字以擬人手法化靜態為動態,變沉寂為喧鬧,點蕭瑟為繽紛,傳神地描寫出了山林春意盎然、萬象更新,眾物光彩煥發、爭奇斗妍的和諧、活躍的情態和意趣。
也有將兩種修辭方法結合起來的例子,龔自珍七絕《己亥雜詩(其五)》云: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詩人用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手法傳達了自己的心曲:盡管自己一生備受壓抑,身已退隱,但對國家仍懷有深情,決不會就此寂寞消沉,即使作為一個平民百姓,也愿為國家的興旺、為人才的輩出而默默貢獻。這落花詩,體現了詩人多么崇高的獻身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