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林
語文讀本中的文章包括延伸性的、鑒賞性的和知識性的幾類。所謂延伸性的文章是指那些與語文課本內容相關的文章,其中有不少文章與課本內容存在著相似、相通、相對等聯系。學這些文章就要利用它們與教材的這種聯系性,來作互證互解的延伸性閱讀。下面,我們就高中語文讀本第一、二冊的內容來作一些介紹:
一、把讀本作為課本的擴大和補充
我們的課本里有不少文章限于篇幅,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讀本中往往將其剩余內容全部或部分編進去。我們在閱讀時,就要善于把課堂上在老師指導下從該節選文中學到的有關知識遷移運用到讀本文章閱讀上來,從而將二者結合起來,擴大我們對相關文章的整體和全面認識。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共七節,課本節選的是第一、二節,讀本里則將余下的三至七節全部收進,與課內所選的一、二節相比,內容更豐富,思想更深刻。我們如將一至七節讀完,就能完整地理解作者獨特而深邃的人生感悟。
《鴻門宴》敘述了鴻門宴上項羽、劉邦雙方斗爭的場面,生動地刻畫了項羽和劉邦的性格特征,從而顯示出不同性格對于斗爭勝負起決定性的作用。項羽由于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和婦人之仁,預示了他在劉項斗爭中必然以失敗告終。結局究竟如何?我們可以在讀本選文《烏江自刎》里找到答案: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此外,項羽在鴻門宴上所顯示的誠實坦率的人格和豪邁的英雄氣概,也在《烏江自刎》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即使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還“悲歌慷慨”“斬將刈旗”,決然“不肯過江東”,確實是個當之無愧的豪氣蓋世的英雄。
二、把讀本作為課本的背景或注解
《燭之武退秦師》寫秦晉兩國聯軍圍攻鄭國,幸虧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服秦伯撤退了秦軍,讓鄭國免于滅頂之災。那么,秦晉為什么要聯手圍攻鄭國呢?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條,我們可以在《重耳之亡》中找到答案,“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一節里交代得非常清楚。此外,秦國何以要幫助晉國?因為,晉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國,秦伯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重耳,結為秦晉之好。女婿要打鄭國,岳父豈能不幫!將兩文結合起來讀,前因后果自然就明白了。
讀本中陶淵明《與子儼等疏》說到自己辭官歸隱,累及兒子“幼而饑寒”,從小難免“柴水之勞”,心中不免愧疚不安。那他為什么放著官不做而要歸耕田畝呢?《歸去來兮辭》說得比較清楚,就是其稟性孤傲清高,不愿以“心為形役”而為五斗米折腰。
三、把讀本作為課本的旁證或評價
在《〈物種起源〉導言》里,達爾文提出了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觀點。這個觀點有什么意義?有沒有錯誤和負面影響?讀本里有關于“達爾文和進化論”的一組文章:《支持“物種起源”的學說》《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和《達爾文的錯誤》,我們對照閱讀后就會弄清這些問題。
四、把讀本作為課本的比較對象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在古代,諷諫帝王是件冒險的事,若傷了帝王的自尊,一怒之下,他就會殺了進諫者。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威王卻是個開明的君主,他不但能夠虛心聽取鄒忌的意見,而且還能聞過則喜,下令懸賞讓全國人來給他提意見以興利除弊。這一舉措非常有效,終于使他的國家不斷強大起來。相比之下讀本中《召公諫厲王弭謗》里的周厲王則顯得剛愎自用、蠻橫粗暴,他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不愿聽取,還要鉗住萬民之口,自己也捂緊耳朵,從此百姓都不敢講話了。但是,人們的滿腹怒火終究還是爆發了,三年后,便把厲王驅逐到彘地去了。對比閱讀兩文,我們就能明白,作為一個帝王,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同時,我們若對兩個進諫者的說法進行比較,也可看出他們的差異,鄒忌的說法很委婉,召公的說法則很直率,效果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過秦論》一文先以大部分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發人深省地寫道:秦以區區之地而致萬乘之勢,并非地勢險要,兵精馬壯,而是在于它在起步發展階段所采取的政策合乎社會發展的趨勢。秦統一天下后,較之當年的秦國不知要強大多少倍,可是,最終竟然滅在了小小的農民起義領袖陳涉的手里。究其原因,就是秦統一天下后沒有施行仁義之舉,而是采用了暴虐無道的統治手段。《過秦論(下)》是原《過秦論》下篇的后半部分。說到秦二世在“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秦朝一貫的鉗口閉言的政策,還是可以閉關守住三秦之地的,甚至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可是,他仍然堅持錯誤的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援,最終不免滅亡。比較分析兩文的異同點,有利于我們對作者觀點的全面理解。
五、對讀本與課本作概括和歸納的研究
讀了《拿來主義》之后,把它與“走進魯迅”一組文章——《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隔膜》《一點比喻》《搗鬼心傳》和魯迅的其他雜文結合起來讀,可以對魯迅的雜文作一個簡單的概括和歸納:魯迅的雜文是文藝性議論文,有極強的文學性、形象性和科學性。他的雜文經常運用形象的推理方法,選取典型形象來概括事實(“砭錮弊常取類型”)。他的議論中有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生動的比喻、辛辣的諷刺和睿智的幽默,但其中也不乏隱晦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