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芹
在考場作文中,考生要想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就要依據(jù)文章的題材、立意和表現(xiàn)三個方面的要求,做到三“避”三“就”。
題材——避生就熟
考場作文的內容有較大的自由度,是聯(lián)系考生的生活實際而設置的。因此,從選材的角度來看,應該避生就熟。選擇時應從自己生活的實際和所熟悉的生活領域出發(fā),否則,就有可能鬧出笑話。那么,怎樣才能“熟”起來呢?關鍵還是要多觀察、多積累、多總結,否則即使生活素材再豐富也變不成文章的題材。同時,還必須把積累、儲存的材料,反復提煉和篩選,進而轉化為寫作的題材,這樣在考場上才能熟練運用。
立意——避俗就新
如果說避生就熟是一個“知己”的問題,那么,立意上的避俗就新,就是一個“知彼”的問題。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是毋庸置疑的,但同一題材,你熟悉,別人也熟悉。這樣,就很容易和別人的文章撞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么,文章的“新”該怎樣求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立意??紙鲎魑囊肓⒁庑?,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合理地利用試題空間。比如寫“近墨者黑”,絕大部分人都會依照題目來寫,那么在有基本素材儲備的情況下就可以去寫“近墨者未必黑”。二是要有求異思維。異,并不是怪異,而是在同類題材中發(fā)現(xiàn)新的寓意,往更廣更深處思考問題。比如寫“苦難”,很多人在寫自己是如何戰(zhàn)勝苦難、戰(zhàn)勝脆弱的時候,要么表現(xiàn)出對苦難的不屑一顧,要么表現(xiàn)出對苦難的深惡痛絕。而有一考生卻立意為“感謝苦難”,結果這篇文章得了滿分,閱卷者最欣賞的是它的思想內涵,其實,也就是文章的立意。當然,新是穩(wěn)準前提下的一種更高的追求,不是盲目求新,而是在構思、立意上的求新。
表現(xiàn)——避短就長
在文章的表達方法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作文中,可根據(jù)試題的具體情況,做到揚長避短。一篇文章的“表現(xiàn)”是綜合性的,我們可以分三個側重點來談。
首先,要選擇擅長的文體?,F(xiàn)在的考場作文,幾乎都是“詩歌除外,文體不限”。這樣,考生在文體選擇上就有了充分的自由。每位考生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文體,而具體到某個考生,應該說肯定會有一個最佳的選擇。當然,根據(jù)不同的作文內容,每個人的文體特長也是有位移的,但基本是比較固定的。
其次,要選擇擅長的行文結構。文章的結構必須適應不同體裁的特點,但更要適應學生自身的表達習慣。同為記敘文的順序和線索,有人愛以時間行文,有人好以空間行文,有人卻擅長時空結合來行文。考生完全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再次,要選擇擅長的語言表達方式。語言表達主要是方式和方法問題。文章是語言的藝術,人對語言的領悟和駕馭方式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有的人擅長議論、說明;有的人擅長敘述、描寫;有的人語言莊重嚴謹;有的人語言生動詼諧;有的人語言樸實;有的人語言華麗。近些年,考場作文要求語言表達不拘一格,強調了考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但具體到某個考生,某篇文章,還是要有一個最佳選擇的。
指導學生作文,必須注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也只有注重了個性化的發(fā)展,作文園地才能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