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輯)
說起蔡元培先生,我們馬上就會想起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是蔡先生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方針。他認為大學應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學府,應廣集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讓其互相爭鳴,自由發展。這是一種極為開放的心態,這種心態不僅造就了蔡元培那“海納百川”的宏大氣度,而且更養成了他為求人才而謙恭向下的品質。
在當時蔡元培先生所聘請的教授當中,梁漱溟最年輕,只有24歲,而且還是一個報考北大的落榜生。那么蔡先生為何要聘請他呢?原來蔡元培是因為看了梁漱溟在《東方雜志》上發表的《究元決疑論》,才決意請他來北京大學教哲學的。
而蔡元培先生聘請陳獨秀更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那是1916年年底,陳獨秀正在主辦《新青年》雜志,蔡先生特別看好《新青年》,更看好它的主編陳獨秀。于是蔡元培差不多每天都來看望陳獨秀,有時候由于來得很早,陳獨秀還沒起床,他就招呼茶房先不要叫醒陳先生,自己則拿一個小凳子坐在房門口等候。當時,陳獨秀從來沒有在大學教過書,又沒有什么“學位”頭銜,但蔡元培先生卻力邀他出任北京大學的文科學長。為什么呢?蔡先生言,就是因為“翻閱了《新青年》,便決意聘他。”而陳起初回絕說:“不干,因為正在辦雜志……”蔡元培先生于是說:“那沒關系,把雜志帶到學校辦好了。”
多么好的校長,多謙恭的伯樂,多宏大的“氣魄”,不唯學歷,不唯資歷,只要有真才實學,就一定誠心誠意把你請來。就憑這一點,也該讓現在的那些校長大人們好好去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