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鈞最關注兩大問題,一個是要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使建筑市場管理法制化;一個是推動我國的建筑活動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造師》:有人預言2008年后我國建筑業將進入平靜甚至蕭條期,對于這個問題,你的觀察與判斷是什么?
金德鈞:我從來不贊成這個觀點,我認為中國的建筑市場還要“熱鬧”相當長的時間,至少一、二十年。
因為從世界歷史來看,建筑業在整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角色是在變化的。在工業化之前,它是位于基礎產業行列。從工業化開始到工業化完成,它很快發展為支柱產業。我國現在正處在這個歷史時期。到了后工業時代,它又會回到基礎產業的位置。這個歷史過程我認為是客觀的。
我們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同步進展的。現在城市化進程才剛過40%,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那還要通過二三十年才能達到70%。如果我們的速度能夠再快一點,那么也至少需要一、二十年。
從我們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狀況來看,現在我國人均收入超過了1000美元。在這一國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有幾個很顯著的特點。其中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加快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物資、信息、人才的交流加快。消費結構的變化首先表現在住房;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指城市群和小城鎮的大量建設;物資、信息、人才的交流加快涉及到交通運輸,這些加在一起的任務量是非常大的。
還有比如我們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問題。在我們國家,每年城市里產生的垃圾是1.5億噸,并且還在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全國歷年積存下的城市垃圾已經達到720億噸。很多城市是被垃圾包圍著的,那么這些垃圾有沒有處理呢?沒有。就算是北京,它的城市垃圾也才剛剛從露天堆放向衛生填埋、綜合利用和焚燒的方式發展,并且只是在發展之中。
所以僅這一個問題的解決就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從建筑業的現狀來看,不是說2008年奧運會開過以后就沒什么可建設了。只是很可能建設的區域重點、內容重點要發生變化。例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住房條件、生活環境、水、路、電都要改善,這也給我們建筑市場提供了很多任務。
《建造師》:你認為中國的建筑市場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哪些?未來的基本走勢會是怎樣的?
金德鈞:中國的建筑市場之大是全世界都沒有的。這是第一個基本的狀況。
但問題也確實存在。目前建筑市場的秩序是比較亂的,確實問題很多。這也是與整個市場經濟的不成熟、不完善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但是針對建筑市場,我相信還是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規范。我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的:
一是國家在對市場規則的建立方面始終是帶頭向前走的。可以看到政府在牽頭建立整個建筑市場的信用秩序、建筑活動的保證擔保等等。
其二,大多數企業不愿意秩序亂下去,因為亂下去對誰都沒好處。所以有一個內在的要求,就是希望秩序好轉。現在的問題是,有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我們還沒有很好的辦法來控制,打擊不力。比如在招投標中,如果業主真正公平招標,他就會選擇價格合理的、條件最好的。可是他現在掌握著主動權,就要求施工單位墊資,把價壓得越低越好,干完活還不給工程款,造成許多三角債。
這些問題政府都在抓,但是目前的措施并不是很有力。對建設單位的約束辦法還不多。因此今后很可能從建設組織方式的轉變入手來解決這些問題。
其三,現在我們很多法律制度雖然已經確定了,但是實施得不到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守法者本身的法律意識不強。大家應該形成守法經營、依法管理的氛圍,把法治擺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人治擺在第一位。我們社會的總方向也是在向法治轉變。這也是建筑市場的一個走勢。
建筑市場的第三個走勢,是建筑活動的綠色化要求會越來越具體。走節能建筑、綠色建筑來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基本趨勢。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四節”:節能、節材、節水、節地。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完全靠消耗資源、污染環境來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道路。
《建造師》:如你所說,我國的建筑市場正處在一個從不完善到較完善的過程中,有些人認為這其中法制不健全是最突出的問題,有些人說安全是最突出的問題,你認為最大的問題出在哪里?
金德鈞:我最關注兩大問題,一個是要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使我們的建筑活動管理法制化;一個是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現在的市場表現比較混亂,企業遇到很多難題,包括安全事故的發生。其實這有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問題,但是也有有法不依的問題。比如說不要掛靠,現在誰聽?掛與被掛的雙方成了利益共同體。其實被掛靠一方一旦吃虧,吃的就是大虧。但是出現這種狀況的可能性又很小,所以被掛方就不以為然。而掛靠的一方,同樣做一個工程,卻不用成立公司,不用交所得稅,不用養活員工,不要辦公樓,只是借“大樹”賺錢。
而掛靠的多了就使市場準入管理形同虛設。現在我們名義上有5000多家一級企業。但是一掛靠,你知道有多少一級企業了?差不多全國的企業能掛上的都成了一級企業,所以市場就出現了惡性競爭,造成供求極不平衡。
現在的狀況是,有法不依卻得不到懲罰,依法辦事也得不到鼓勵。如果市場上好壞都不能分明,沒人能主持公道和正義,公道就必然不被大家遵守。當前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守法經營、依法辦事的概念要加強。我認為這才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問題,其他的都是具體現象。
第二大根本性問題是,建筑業自身要提高生產力質量來改變我們的粗放型經營管理方式,真正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這個問題,估計我們很多企業并沒有認識到,反正賺錢就行。可實際上,整個國民經濟要實現轉變,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不轉變行嗎?它每年要消耗掉全國鋼材產量的一半以上,全國水泥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實心粘土磚,禁了這么多年都禁不住,一年生產4800多億塊,全是我們建筑業消耗的。可以看到,建筑業對城市垃圾的“貢獻”、空氣污染的“貢獻”都是“舉足輕重”的!但是,能這樣長期下去嗎?當然不能!
《建造師》:在你說的這些問題出現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中國幾家大的建筑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我們國家的建筑大企業和國外的建筑大企業差別究竟在哪里?
金德鈞:我經常說,用大量的小舢板捆在一起怎么也充當不了航空母艦。
和國際同行比,我們的大企業還差得太遠。
從純粹施工領域來說,我們有些施工技術完全可以和其他國家相媲美。上海的金貿大廈88層,最上面的泵送混凝土問題,日本人解決不了,我們解決了。很多鋼結構的制作、大橋的架設,我們在世界上水平也不低。但是這些只是你看到的結果。
拿企業與企業相比,問題就看出來了。國外大企業的大量工作是針對整個項目進行工程管理,包括前期策劃、設計、可行性分析、組織設計、施工、采購,在這個前提下再進行專業施工。他們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因此這些企業對政策的把握、國際信息的把握、高端人才的集中等等方面比我們國家的大企業好得多。我們的很多大企業基本還在施工這個領域,設計人家拿走了,方案更不用說,采購很多時候是業主在做。
還有,國外的大企業有很強大的科研力量。有的能夠代表整個國家的技術能力。所以我說,拿某個工程和人家比,我們可能是挺不錯了,但是企業和企業比,我們比不上。
如果再比較建筑業的整體,問題就更多了。我們的產業集中度很低。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質。所以說,進到世界多少強當然也表示我們某些企業完成的工作量不低了,但是我覺得僅僅是現象而已。
《建造師》:對于法人管項目這個提法,你認為與項目法施工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對項目管理體制來說,它是不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金德鈞:實行項目法施工絕不意味著項目經理負責制,而是法人的管理和項目經理班子管理的結合。它不是像農村一樣的包產到戶。現在我們加強項目管理,組織一些有能力的人具體來運作項目,絕不意味著后面就不管了。搞得好的公司會對項目的人員組織進行策劃,項目指標怎么分解策劃,然后把班子放到項目上,中間還得監督。這些授權都是很明確的。如果把項目的一個班子搞成分公司式的,又去管項目,又去承包任務,變成一個獨立運作的經濟實體,那就完全大錯特錯了。所以我說這是兩個層次。
因此,我們現在就是要讓項目法施工回到本意上去。不能否定它,我對這個方式的評價很高,它是我國施工企業管理體制的革命性變革。
《建造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以下簡稱《建筑法》)修訂任務繁重。你認為它有何不足?就現行的法律與市場狀況看,當務之急需要出臺哪方面的法律法規?
金德鈞:從建設口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法還是《建筑法》。
但是《建筑法》現在的先天不足是非常嚴重的。目前全中國沒有一部規范全建設行業的法律。《建筑法》的第一個漏洞就在于它規范的只是房屋建筑,鐵路、公路和橋梁等,在《建筑法》里都沒有規定。《建筑法》第二個很大的不足,是它主要是規范施工企業。后來的條例上對建設單位作了7條規定,但那不是法律條例。
第三個問題是《建筑法》的有些規定互相矛盾。有些基本問題,比如對整個市場運作規則的建立,以及保證這些規則實施的機制上體現得都不好,有些甚至沒有。所以這部法必須要修改。
《建造師》:有人說,建造師考試是會考的不會干,會干的考不上。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你怎么評價我國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認證?你認為一個稱職的建造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與職業素養?
金德鈞:會考不會干,會干不會考,其實不光是建造師考試有這個問題,以前的監理工程師考試等等也存在這個問題。我的評價是:有一定道理,卻也不盡然。
我們現在搞工程管理的一些人實踐經驗比較豐富,能把一個項目管下來,而且可以做大項目。但是他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對法律法規的不熟悉問題,一些與項目技術相關的基本理論問題,可能接觸的都很少。很可能是他們原來在學校里學過的,但是后來不用就忘了。另外一些人坐在辦公室有時間,或者剛畢業不久的還沒忘,再加上有一點現場工作經驗,所以應對考試就好一點。
還有,我們出的考題其實應該加重實踐的分量。但另一個問題是出題人本身實踐經驗就不足,他怎么能出一道很難處理的實踐考題呢?所以我說的有一定道理就是指這種情況。
說不盡然,是因為建造師是一種執業資格,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現在工程管理人員的素質。
然而,我們現在的工程管理僅僅局限在施工階段,施工階段的管理仍然有很多環節管不好。比如怎么對合同保證履行,同時防止不履行帶來的風險,又能找出業主在合同中出現的毛病來進行索賠。在施工過程中,怎樣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擾動,污水怎么排放、工地的垃圾如何盡量回收、利用并進行科學的管理,這些都是建造師應該考慮的問題,而現在的大部分人知識還不夠。再擴大一點說,從可研分析開始一直管到最后的實施交工,需要更多的合同談判能力、商務核算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加上這些,我們的建造師就差得更遠了。
所以不管是只管施工階段還是擴大為整個項目管理,我們現在的建造師都需要大大提高素質。當然這首先要從學校的課程設置開始,然后才到實踐方面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建造師只會蓋房子,不會學習也不進行再教育,那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