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真
茶藝館本是高雅場所,門口掛上一副楹聯,更增加不少文化氣氛,同時也襯托出成都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不過,琴臺路口的川派茶藝館楹聯,卻讓人看不大懂:
[右方]今明雪域蜀人造訪春載一壺
[左方]古來閑聞巴土潤物藝奔土椀金剛石撰
按楹聯慣例,上聯掛右,下聯掛左、并署撰聯人名,這些規則此聯倒是遵守了;但一般上聯落腳的字多取仄聲,這聯的“壺”字卻是平聲;下聯落腳應平,而這聯的“椀”卻是仄聲。讀起來,便失去了一些聯趣。
從平仄對仗的要求上看,此聯除了“蜀人”對“巴土”,“春載一壺”對“藝奔土椀”以外,在結構相應和平仄相對方面全都犯了禁,特別是文理方面,更令人費解,幾乎不知所云。
“七椀”是陸羽詠茶詩名句的概括,贊美好茶給人一種飄飄若仙的感受,可是“古來閑聞巴土潤物”接在上頭,怎么聯系法?要是“閑聞古來”如何如何,意思還算明白,現在顛倒過來“古來閑聞”,難道指古人聽到有“巴土潤物”的話嗎?
“今明雪域”語義十分費解,雪域高原與今天明天連在一起作何解釋?下接“蜀人造訪”,就不是來自雪域了,而造訪的對象應是茶藝館,這與雪域有何關系?根本沒有交代明白,顯得雜湊成章,語意失貫。
如果把上下聯對調,再將聯文清理暢達,保持聯句的長處,揚棄其中誤處,可以成為一副合格楹聯,例如改為:
潤物川原,且賞藝奔七椀
訪材雪域,還看春載一壺
像這樣明白曉暢地寫楹聯,就達到茶藝館情調高雅的要求了。
(責編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