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初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透露,即將出臺的《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規定,對不依法責令污染企業限期治理或者對污染企業不按規定責令取締、關閉、停產的政府官員,將予以查處。(見2月8日《新京報》)
治污先治官,此舉可謂擊中某些人的“命門”。
新年伊始,10個違反“三同時”的建設項目被查處,11家布設在江河水邊的問題嚴重的企業被掛牌督辦。輿論稱,新一輪“環保風暴”來勢強勁。對這輪“環保風暴”,最值得期待的是失職官員即將受到查處,這無疑給某些人戴上了一道緊箍咒。
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但治污總是困難重重。一個主要原因是一些官員畸形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在作怪。一些人嘴上在喊“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但為了把經濟指標快速“做大”,就不惜毀掉綠水青山。更有一些地方官員甚至提出“寧可嗆死,不能餓死”的口號。既然這些官員選擇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那么一個地方的環境污染自然“暢行無阻”。既然有官員在背后撐腰,那么本來就將環保視為累贅的企業還會有什么顧忌呢?
某些人之所以不顧及環保而只對GDP情有獨鐘,無非是要借這個GDP作晉升資本。因此,對這樣的官員給予必要的查處,甚至摘去其頭上的烏紗,能不令其心存畏忌?
當治污與官帽擺在一起,讓某些人選擇何去何從,想必某些人會仔細掂量輕重了。所以,治污先治官,當是“環保風暴”的“風暴眼”,切中要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