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沼液、沼渣在稻田養魚,與同等條件的其他飼養方法相比,每667平方米(1畝)可增產鮮魚18%。水稻可增產3%,節約碳氨25公斤,667平方米可節本增效200~300元,經濟效益顯著。
1稻田整理 養魚稻田的建設有三種形式,各地可據情而定。①傳統式:插秧前,在田中每隔4~5米挖深為0.25米、寬0.3米的魚溝。魚溝呈井字形,田梗要加高至0.4米以上。魚,勾交接處(或魚溝與田埂交接處)要挖長1米、寬0.4米、深0 5米的魚坑,供魚生息;②寬溝式,在冬季,選擇在進水口一邊的田埂內側,或靠村莊一邊的內側開挖寬溝。溝的長度與田埂的長度相等,深度1~1.2米。并要有一定的坡度,寬度則視其長度而定,溝的面積應占田塊總面積的7%~10%。寬溝與大田相接的地方要做田埂。并且每隔3~5米挖一個25厘米寬的缺口作連通口,以便魚從寬溝和大田中自由進出。水稻栽插并耘完第一次禾后,從每個連通口處開始垂直開魚溝,再開1~2條同寬溝平行的魚溝。開魚溝時只要帶土移開一行禾即可,溝深至硬底。鏟起的禾蔸放在魚溝兩邊,但其位置必須錯開,以免切斷魚的通路。其他要求同傳統式;③溝池式,在稻田進、出水口挖一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小魚塘,也可在田中挖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小池塘;小池塘深1米左右,面積應占稻田總面積的5%左右。魚溝也可在栽禾前預留。其他要求同傳統式。
2.魚苗選配及投放量 采取肥水魚與吃食魚搭配喂養,即以鯽魚為主,占70%,搭配30%的鯉魚,插秧后5~7天。田中應壓水深7~15厘米,每667平方米再投放長45厘米左右的魚苗500~700尾,若魚苗長度小于3厘米,則應增加投放量至800~1000尾。魚苗投放前,應放在含食鹽3%~5%的溶液中浸洗消毒3~5分鐘,以殺死魚體表可能帶有的病菌。
3科學施用沼肥 魚坑挖好后,每667平方米應施放沼渣750~1000公斤,以水色呈茶黃色并能看清水下0.2米深處的手背為宜。魚苗投放后,每隔5~7天施沼肥一次,每次每667平方米200~300公斤。沼肥施用應做到開始少施,隨著魚苗的長大逐漸增加用量,同時適當投放精料和青草。沼肥宜在晴天和陰天施用,以早上7~8點為最好。沼液要潑施,沼渣應撒施,渣液比是1.4。施肥應分片進行,不宜滿田撒潑。
4田間管理 防治水稻病蟲害時,應選用高效低毒或無毒的生物農藥,噴藥時將噴嘴朝上,使農藥直接噴灑在稻葉和莖稈上。稻田整理時,進、出水口要裝魚欄。平時要加強管理和檢查,防止魚苗流失和鴨子下田吃魚。為防治魚爛鰓病等,可將少量大蒜搗碎后拌和在飼料中喂養。
5后期管理 水稻收割后.若需繼續喂養,應向稻田壓水,深達03~0.35米。犁田而不耙田。隨著魚逐漸長大,沼肥用量也應增加,以每次每667平萬米施用300~400公斤為宜,并配合投放其他飼料。(正西省奉新縣畜牧水產局 楊俊 敖禮林 郵編33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