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某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張小姐,雖然在大學期間連續3年獲得一等獎學金,并在某核心期刊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可這樣的條件卻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是她要求太高嗎?其實不是,她只想應聘一份行政秘書的工作,對薪酬的要求也不過分,但她總是通不過用人單位的面試。原來,這些單位在面試中總會問她是否會喝酒、唱歌、跳舞等,并美其名曰“綜合素質”。而這些,她一樣都不會。
近幾年來,“綜合素質”這個詞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對于大學生來說,綜合素質的含義無非是說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要具有交際、應變、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本意并沒有錯,但在當今社會就業形勢供大于求的環境下,一些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有時甚至讓人匪夷所思。除了基本的學歷和專業要求之外,諸如喝酒、唱歌、跳舞之類的特殊“要求”也大行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對學歷專業的要求,成為求職成功的重要砝碼。“綜合素質”已經逐漸演化成一個“變味”的詞匯。
在今年“兩會”中,人大代表紀盡善就把這種變味的綜合素質稱之為“灰色技能”。并指出,如果大學生為了提高所謂的“綜合素質”而過分地依賴“灰色技能”,由此忽略了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理論學習,無異于揠苗助長,本末倒置,對他們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都將十分不利。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現在許多大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都在讀《厚黑學》、練酒量、學跳舞、找關系,有些大學生從一上大學就開始修煉這些所謂的“灰色技能”了。甚至有的大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寧可放棄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也要不遺余力地惡補“灰色技能”。
從社會原因分析,大學生熱衷“灰色技能”其實是一種無奈。今天的大學校園早已不是安靜的“象牙塔”,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異化是造成大學生鐘情“灰色技能”的重要原因。大學校園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出現矛盾時,人總要去想方設法去適應社會。作為一個“人”的大學生,也面臨著這種“異化”和“適應”。盡管有些學生不喜歡交際應酬,不喜歡走后門、托關系,不喜歡喝酒抽煙、化妝打扮。但面對社會上無處不在的潛規則,他們只能去努力適應,否則就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容納。
解鈴還須系鈴人。作為用人單位,在舉國上下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應該多一些社會責任感,少一些低級趣味,更不要用“灰色技能”去污染和誤導青年。
同時,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兩難選擇,形成抵制“灰色技能”的強大輿論壓力,決不能讓“灰色技能”繼續打著“綜合素質”的幌子,在現代文明社會大行其道!
編輯 王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