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反應不快,但很有耐心;有些人拙于言詞,但長于策略性思考;有些人天生就有迷人的特質,做公關或是行銷都游刃有余……這些都是由人的職場DNA決定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r. David McClelland倡導的“職能”概念指出,人的特性就像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突出在海平面的只是技術和知識;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則好比是隱藏在內心的特質,如個性、喜好、性趣、志向,自我意識以及動機等。這些隱藏在冰山之下的特質,就是專屬于你的職場DNA。
東西放對地方是資源,放錯地方成垃圾。人力也一樣,用對地方是人才,用錯地方成廢物。所以,發掘你的“職場DNA”,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瀟灑自如地暢游職場。
第一、你的“職場DNA”最初的原型,端視于你的個人特質與個性。如果你個性活潑好動,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文書工作就絕非你的選擇;如果你習慣“沉默是金”,請不要因為傭金高就硬去扮演不斷與人溝通交談的業務員角色。這種屬于天生的性格特色,通常你在就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是外向還是內向、是喜歡團體活動還是千山我獨行。
第二、興趣與嗜好也是發現自己“職場DNA”的重要指標之一。職場專家表示:“興趣,其實都與過去的經驗有關”。所以當你在求學時代,滿腔熱血所投入的社團活動或是打工機會,其實很可能就是你隱而未現的“職場DNA”特質。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作為選擇工作的依據,可以降低未來轉職的損失與風險。
第三、試圖將現有的專業往橫向發展,也就是由目前的工作中衍生新的工作技能。例如,你是一個對記帳與算錢很有概念也很有興趣的秘書,你可以努力發揮這種“錙銖必較”的能力,轉職成為目前炙手可熱的財富管理專員。其實,下一份工作的契機,可能藏在現今職場之中,所以平常多留意公司其他單位工作的方式與范疇,搞不好會讓你發現最符合自己“職場DNA”的工作。
第四、在工作中“騎驢找馬”是必須的態度。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你就先要應征與接受一份新的工作機會,在工作中了解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地方,以及自己能否如魚得水的面對處理目前的工作。總之,你永遠不知道哪件工作會把你帶往哪個方向。
當然,尋找自我“職場DNA”絕非是件簡單的事情,每個人探索、發掘的過程可能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了解自己的天賦,卻因為內心的不安或環境的攔阻,沒有將之發揮到極致;有些人努力追尋,但可能經歷數年迷惑曲折的過程才發現;有些人甚至是“困而知之”,經歷人生意外的打擊,卻赫然遇見自己的天才。
編輯 朱小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