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2005年第2期上刊載了張鴿盛同志撰寫的《論教育與出版的關系》一文,該文以權威的數據、細致的論證探討了教育與出版的關系,并且提供了當今出版如何抓住教育發展的機遇乘勢而上的良方,最終得出了一個極為樂觀的結論:“圍繞教育搞出版大有作為”。從理論意義和數據分析的角度,筆者完全贊同該文的觀點。教育與出版確實是互利共生的關系,但是,對當今教育和出版的現實狀況作一番審視,筆者對圍繞教育搞出版的“大作為”頗多隱憂。
1.教育中的泡沫催生了出版中的泡沫
教育出版是一個讀者對象穩固、市場風險很小、產出和回報較高的領域。然而整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在現實中又不斷簡化為對學歷、文憑、證書的重視,其中一部分機構通過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占據了教育資源,謀取了頒發文憑與證書的權力從而為自身攫取更多的市場利潤打開了方便之門。人們對教育的瘋狂之下必然產生教育中的泡沫、虛高,而教育中的泡沫、虛高必然催生出版經濟中的泡沫、虛高,各類教材教輔鋪天蓋地,各類培訓教材一應俱全,在這之中,當然有如張鴿盛同志提倡的具有“新、奇、特”特點的教材,也確實對人們進一步深造提高大有助益,但遺憾的是,這種一浪高過一浪的教材出版熱潮不可避免地蔓延成出版中的過度出版、重復出版、拼湊出版、陳舊出版。當眾多出版社在為自己在教育出版中搶得先機而慶功的時候,在為自己爭得一杯羹而暗自慶幸的時候,其實他們應當意識到,這種過度出版對傳播先進文化毫無裨益,也當然沒有體現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因此,出版人傳承精神文化成果的使命也無從體現。
另一方面,對出版教材的過度依賴,也使出版社自身開發選題的能力和創新產品的能力,無法在真正的市場競爭中培植和壯大起來。現在很多過去不做教材的出版社也卷入教材競爭的大潮中去,這在某種意義上對出版業并不全是積極的一面。
2.教育中的腐敗與出版中的腐敗共生
教育界存在的腐敗現象嚴重毒化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人心浮躁和功利思想。再來看出版界,與教材過度出版緊密聯系的一個極為嚴重的腐敗現象就是教材發行中的吃黑現象。其實這也早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實,無非是教材科、書店與出版社三家為了共贏達成的私下交易。在利益各方的博奕中,每一方都獲得了利益,學校除了賺學費,還要賺教材費,出版社也因為出版教材有穩固的市場,有信心、有資本做大做強,那么誰來買單呢?誰是這場博奕中的受損者呢?是千千萬萬個學生,是千千萬萬個家庭,是整個社會。
3.對圍繞教育搞出版的幾點思考
綜上所述,出版業抓住教育發展的機遇乘勢而上是一個發展趨勢,但如果上述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圍繞教育搞出版便不僅不是一個利好趨勢,而且有可能因其潛在的危機喪失了本來的價值和益處。所以,對于圍繞教育搞出版,我們應該作出清醒的思考。
第一,國家的發展要靠我們民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理,出版業要有大發展,必須有自主開發選題的意識和能力,這就需要在研發和創新上進行投入,包括人力、財力,不僅要開發出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而且更要開發出引導市場需要的產品。同時要有真正的學者甘于清貧、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專注于自己的主業、主攻方向,在深入研究自身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創出自己的品牌,最終在市場中贏得自己的份額。
第二,前面說,搞教育出版市場風險很低,但這并不能說教育出版無風險,事實上,教育出版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比如,前幾年國家規定中小學教材降價,使一些完全依賴中小學教材的出版社的利潤大大降低,只能慘淡經營。“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逐步推行免費教材和教材循環使用、教材一律公開招投標等一系列政策,這些都將使教材出版的利潤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從長遠來看,必須多條腿走路,多向思維,多方面開發選題,只依賴教材出版是不可能實現大發展的。
第三,當今教育出版中的不良現象說明了出版界的短視和浮躁。其實,教育出版并不僅僅等于教材出版,要樹立出版是大教育的觀念,在當今教育觀念大變革、各種教育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時代,出版界應承擔起嚴肅思考、積極引導并產生出建設性成果的職責。這種職責體現在多出代表教學改革新方向、代表先進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新”、“奇”、“特”教材,但更多地是應該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道德素養,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戰略高度去做好教育出版,這絕不是一種空談,而應成為出版人自覺追求和努力完成的偉大事業,這才真正是教育出版中的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