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關系著企業的興衰與成敗,人才之爭是當前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之一。出版行業是一個智力密集型行業,優秀的選題和市場營銷都有賴于優秀的人才來挖掘、實施,每一套市場暢銷、品質優良的圖書背后都有一個或幾個運籌帷幄的策劃人,承擔著圖書前期策劃和后期營銷方方面面的工作。除了品牌,出版社最大的資源可能就是優秀的編輯、發行和管理人員。
目前,很多出版社都意識到培訓工作的必要性,紛紛開展相關工作,然而對比少數培訓開展得較好的出版社和業外的成熟行業,不難發現很多出版社的培訓中存在許多不足:
1.重視新員工的培訓,忽視有一定年資員工的繼續教育
由于出版工作的要求,許多單位在新編輯進入單位時,都安排出版法律法規的培訓、編輯技術的培訓,這切實解決了新編輯的入門問題。然而對于下一步的組稿、選題策劃,基本要靠個人在實踐中的摸索,有關這方面的基本規律往往缺少有效培訓。在新員工培訓中又側重編輯,對發行人員的培訓比較少。事實上他們同樣需要對諸如與客戶服務技巧、營銷技巧、溝通技巧等等的培訓。更深層次講,員工培訓的對象應該是全面的,具體到每個人,不僅僅是剛進單位時需要培訓,而是伴隨著其成長,需要有各個階段有針對性的培訓,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這也是目前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2.培訓缺少一定的體系
培訓工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首先要進行培訓的需求分析,進而制定培訓計劃,包括選擇培訓的承擔者、確定培訓的具體內容,然后實施培訓,最后要對培訓的結果進行評估。
目前,出版單位的培訓都缺少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往往是臨時性的,主管的人憑經驗來推斷。到底誰需要培訓,培訓的項目是否反映了受訓者的真正需求,能不能解決他們工作中面臨的問題等等,缺少調查研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時候,培訓結束后學員會說,“講得都對,但沒有用”,就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甄別需求,造成了浪費。培訓計劃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定一個課程、定一下授課人的階段,缺少科學的需求分析和事后的評估。這樣培訓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多大程度上解決了問題,這些培訓是不是與出版社目前的發展計劃相切合,是不是滿足了各類人員的要求等等,都不明確。這是出版行業培訓工作總體落后的一個突出表現。
3.培訓的方式相對單一
培訓應是以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為中心,關鍵在于改變學員的技能、態度,這就離不開合適的方式和手段,需要從受訓者的需求出發,去研究怎樣的方式才有好的效果。
比起其他行業培訓方式的豐富多彩,出版行業的培訓基本上都是授課的形式。這容易讓學員處于被動接受培訓的狀態,缺少參與的熱情。這種單一也是本行業培訓處于初級階段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