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湖區,湖頭汊尾特別多。圈圍起來就是堰,比河要小,又大于池塘。
我家門前約百米,就有三口堰。現在都給人承包了。堰中最美的季節是夏天,最叫絕的莫過于荷葉田田、蓮花盛開。
早晨,獨步堰旁,一路嗅著那幽淡清香,端詳著那些碧綠的荷葉,自然清爽舒心。而羞澀的蓮花,也裊娜地開著。還真叫人無法區分,到底哪兒是葉香、哪兒是花香,只覺得陣陣清香飄逸,溢滿整個湖頭汊尾,溢滿整個夏天。
沒有“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雅致,“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倒是極其常見的。承包商雇用民工劃著小船,來采摘蓮子。古人說:“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當小木船飄蕩在堰中,這可是蓮動而荷開。那不是閑情,那是務實,為了收獲、為了經濟、為了生計。人們小心地侍候著,都是些勤勞又本分的水鄉人,生怕有些閃失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蓮子被采摘下來,聽說是要賣給藥店做藥材,那當然是由外地人來收購;而我們家鄉人最熟悉的就是蓮子羹湯,清涼解暑,那可是比藥還要見效。這在家鄉的宴席上也是少不得的,否則就不夠檔次。
采過蓮子就要割荷葉了。滿堰的荷葉正如朱自清筆下的“亭亭的舞女的裙”,但也決不止是賞心、悅目、怡性而已。承包商雇用民工,把蓮葉割下來,一片片倒放在堰壩堰灘上晾曬。遠遠望去,像鋪在地上的斗笠。曬到半干以后,小心地疊起來。等到干透了,再運往城市,多是被各種餐館用來包裹食物以蒸煮。聽說那種蒸法能讓食品帶著荷葉的天然清香,味道比別種吃法更鮮美。
人們有時也會順手采下一朵兩朵蓮花,帶回家給在家聽話的孩子作獎賞。孩子們往往把它插在盛著清水的透明的瓶子里,放在案頭、幾上、窗前、書邊,還能一連開上好幾天。
周敦頤說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和人都是實實在在的君子形象。滿堰滿堰的紅蓮花、白蓮花,她們熱情、純潔,給人清逸、柔順之感。而有的荷瓣,更像小舟,追隨水波漣漪,漾回到岸邊,或者飄逸遠逝,引人無限遐想。我沒有見過黑蓮,我們堰中的蓮花,決不像“無天佛祖”手中的那朵黑蓮,充滿了暴力和邪惡。
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是藕,它們常在冬季被人挖回家來做菜。當它們被“咔嚓”一聲切過后,整齊地排在砧板上,仍然聯系在一起。所謂“藕斷絲連”情意綿綿,多少遷客騷人用此來表情達意。年少的我老是搞不懂他們是與親人難舍,還是與愛人難離呢?像我們堰里的野生的藕,就更不待言是上品了。若在情人宴上用上一盤,那更不止是可口所能形容得了的。于是我又很小氣巴巴地猜想,承包商就是再怎么精明,也算計不出經濟價值之外的文化含量的。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你呀,水里泥中嘣脆嘣脆的蓮藕,水上彌望田田的荷葉,葉間粉撲滋潤的蓮花,粒粒圓鼓飽滿的蓮子。堰中物什件件寶。
【作者系安徽省宿松許嶺高中2004級文2班學生】
對家鄉的圍堰熟悉,寫起來自然也格外細致而又親切。從自己的感受開始,再寫鄉民的勞作,采蓮、摘葉、摘花、挖藕,不緊不慢,一路寫來,處處洋溢著鄉人的日常生活氣息。從所學過的課文中選錄幾句詩文,點綴其間,仿佛就是堰中荷、荷中花,更見風致。
【指導并置評: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