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笛
早在遠古西周末年,我們的先人就提出了“和”與“同”的思想,認為“同”的事物存在著“異”,“異”的事物也存在著“同”。春秋晚期,孔子把“和”、“同”的思想應用到待人處事和朝政管理,明確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進而在對待法治與德教的關系上提出了“寬猛相濟”。他認為,只進行道德教育而不用法律制裁,人們就會怠慢而不守規矩,但如果只用刑罰來鎮壓,人們就會變得殘忍暴戾,因此還應該“施之以寬”。這種“刑罰”和“德政”兩手并用的思想,對后世封建統治者選擇治國方略,尤其是處理民族關系的影響極為深遠。
“多民族”與“大一統”是中國的歷史特征。這個特征的形成,與“和而不同”的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大一統”其實質就是“和”,“多民族”則為“不同”。早在春秋時期,在保持不同民族的語言習俗基礎上實現“天下”統一,已成為各民族的共識。
縱觀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可以發現,只要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則處理民族問題,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否則就會出現社會動蕩。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上的每次分裂之后,各種政治勢力總是以“大一統”為目標,謀求更高層次的統一。因此,強調“和”、追求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深刻總結了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發揚“和而不同”傳統樸素思想,制定了一系列閃爍著中華民族經典智慧的方針、政策和制度。主要有:第一,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決民族問題。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就組織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開始探索解決民族問題的特殊方式。解放后,陸續成立了154個民族自治地方,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實現了區域自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相結合,既有利于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又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是“和而不同”思想在民族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全適合中國國情,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方式。第二,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模式解決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黨的十五大確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并于1999年寫入憲法,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模式,適應了全社會及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表明,“和而不同”這一法則在經濟領域內也是完全適用的。第三,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把和平共處、和而不同原則用于解決國家的統一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允許香港、澳門和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與國家主體制度不同的社會制度。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我們已經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臺灣問題也必將得到解決。“一國兩制”的實踐,是“和而不同”思想在政體方面的具體運用,這不僅促進了中國的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也為人類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第四,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解決執政黨與參政黨關系問題。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原則,創造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這一獨具特色的政黨制度。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包辦一切政治事務,主要是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保持著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價值取向,與執政黨一起管理國家事務。民主黨派對共產黨而言,不是對手而是伙伴。這種主次分明、相輔相咸、精誠合作、相互監督的多黨合作制度,代表了中國各階層、各界別的政治要求,為全體人民實現政治民主權利提供了渠道,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先進性,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和而不同”思想的超凡政治智慧。“和而不同”思想對已進入21世紀的人類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首先,堅持“和而不同”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并不意味著對立和沖突,而應在和平基礎上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堅持“和而不同”,人類才能在和平的環境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離開了“和而不同”,人類就會在無休止的爭吵和沖突中如履薄冰地生活,這是無益于人類發展和進步的。一旦沖突升級,引發戰爭,還會給人類帶來更為嚴重的災難。其次,堅持“和而不同”有利于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在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是全球經濟網絡上的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發生故障,都會給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便是典型教訓。所以,必須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則,在尊重不同國家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的前提下,尋求彼此間的共同之處,協商制定各方均能接受的游戲規則,促進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第三,堅持“和而不同”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盡管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發展狀態、發展成果有差別,但不存在永恒不變的文化中心,每種文化的價值都是獨特的、無法取代的。因此,必須包容地對待不同文化,通過交流和對話,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使不同的文化異彩紛呈、交相輝映,人類的生活才能更加豐富多彩。第四,堅持“和而不同”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地球產生有50億年了,而幾百萬年前出現的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走在了其它動物的前面,成為有思維、有智慧的高級動物,具有了能動性和創造性。但也應看到,人類與地球上的山川大地、草木鳥獸一樣,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彼此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共生共長的關系,正如古人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以人類不能把自然僅僅作為征服和索取的對象,而要成為其“朋友”,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這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