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次試探性接近之后,再加上受美元兌各主要貨幣整體疲弱走勢的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5月15日終于突破8:1的心理關口,達到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這是去年7月21日實施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的新高點。
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國際收支,特別是巨額貿易順差的長期存在,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破八”就像“捅破一層窗紙”一樣沒有懸念。因此,“破八”的影響更多是象征性的。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后將繼續改進外匯管理,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中國貧困人口總數僅次印度
為期兩天的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5月15日在發表《天津濱海宣言》后落下帷幕。
根據年收入上限為683元的中國標準,到2005年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2365萬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費1美元的聯合國最低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的總數將不少于2億。僅次于印度。根據印度官方的數據,2000年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2,6億,占印總人口的26.1%。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同樣面臨著大量貧困人口所形成的挑戰。《天津濱海宣言》指出,造成貧困落后地區經濟社會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是貧困與生態環境退化的惡性循環。
溫家寶:要適當控制高校招生增幅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5月1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強調,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但高校招生規模的確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
其實,在此次國家關于要適當控制高校招生增長幅度的提法出臺之前,教育界已經在反思擴招所帶來的問題,一些高校已開始限制招生的規模。
中國高等院校的擴招大約從1998年開始,持續發展了8年之后,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在校生已超過2300萬人。而上個世紀80年代初,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只有約1%,90年代初也只5%左右,1997年決定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時,還不超過10%。
讓更多的人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這是擴招之初帶來的正面影響,但之后,擴招的負面影響開始逐步體現:高等教育投入增長跟不上規模的發展,部分高校辦學條件不足等。當年決定擴招的客觀原因之一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擴招卻帶來了新的就業問題——隨著擴招之后的大學生開始畢業,他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根據中國人事部的報告,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幅達22%,而2006年預計需求高校畢業生166.5044萬,與上年已吸納人數相比,降幅22%。
但是,如果控制了高校的招生規模,那些沒有機會進入高校的高中畢業生出路在哪里?這次會議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強調在穩定高校招生規模的同時,要加強對應屆高中畢業生的畢業教育和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各種形式的成人和繼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