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通
現在大學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評估”,希望以此促進大學建設。大學水平的提高,到底是不是靠評估評出來的呢?
“評估”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評價方法,最初是一些評估公司接受委托對某一個特定的事物進行評價,后來發展到對一個工作體系的評價。
1990年原國家教委首次把評估引入到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上,當時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的文件。文件指出:“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標準,通過系統地搜集學校教育的主要信息,準確地了解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對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作出評價,為學校改進工作、開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善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這種評估分“辦學水平評估”和“合格評估(鑒定)”兩個部分,而“合格評估(鑒定)”是一種對辦學條件的認可,這種評估工作是必須的,是一個最低的標準。
雖然評估對促進辦學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針對迎接評估的過程和評估結果,社會的反響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如一些高校盲目追求一個模式,把“申博”、“申碩”作為主要目標,也把不同刊物發表的論文尤其是SCI、EI數量作為學校發展所追隨的目標。許多學校不適宜地提出要辦成國際一流的高等院校,結果出現了不合時宜的統一模式的追求,這種一個模式的后果就是所有的學校都在追隨一個“水平”評估的標準,這是非常不切合實際的,各類學校不可能由此一刀切實行一個模式、一個標準。
從就業形勢來說,現在一些重點高校的學生分配不出去,一些研究生的分配也出現問題,但為了追求就業率,甚至在畢業證的發放環節上作了技術性處理(針對這些弊端,某些新聞網站曾經作過報道),來提高就業率的表面數據。縱觀就業形勢,在部分地區,一些高等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十分搶手,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如果在辦學上盲目追求一個目標而忽視社會需求,必然導致畢業生的出路出現問題。前者是追隨一個標準,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結果,后者則是重視培養人才,結合社會需求的結果。
評估本身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在網絡的民意反應中批評的意見主要集中在評估過程作假的問題。某些輿論認為,評估可以實現“以評促建”,實際情況并不完全是這樣,評估過程出現了追隨表面化工作的傾向,有些“政績”是造假造出來的,甚至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實行全校上下一致總動員,把評估作為頭等大事。如突擊讓學生補作業,為的是留下三年的教學環節的記錄,作假的事情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這一點我想參與評估的專家以及一些部門的相關人員也許是清楚的,至少通過“批處理”方式補出來的作業是很容易識別的。評估過程中學校如臨大敵,整個過程前前后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通過評估學校提高了什么,說法不一,上下看法并不一致。這種評估忽視的是辦學的基礎工作,忽視了實事求是的發展目標。
一個學校的實際水平,很難靠短時間的評估得出結論,學校的產品是科研水平和學生的能力,而學生的能力是要通過長時間的社會實踐檢驗才能得出,書面的匯報,是匯報不出學生的真實水平的,實際上教育評估與企業產品的評估一樣,最終還是由社會評價作為最終的結果。因此“水平”靠評估是評不出來的,社會認可才是最高的也是實事求是的評價。
教育應該是民族發展的公共事業,作為教育的成果也必須最終受到社會的認可。今天社會對教育的評價不高是多方面的。在高校的評估過程中,是否可以考慮一下國家投入的科研經費與生產力轉化效益的效益比例,即對生產力發展的貢獻?能否確定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應該是“百年樹人”,忽視素質教育,而以分數定優劣的最終結果是社會教育無法塑造下一代成為有用的人才。水平還是需要搞踏踏實實的具體工作、不斷創新發展所取得。
教育評估確實有促進作用,但教育評估中的一些弊端應該如何避免,使得評估發揮真正的成效,這是每個從事與教育有關的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教育需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教育承擔著興國的重任,因此,教育的發展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進,任何浮夸、作假、不切實際,以及偏離素質教育的評價機制都終將貽害中國的教育,對這一點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尤其對部分教育腐敗現象更應該警醒,這些都是提高教育水平所必須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