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治昌
我應邀參加了2003年9月教育部和軟件行業協會組織的示范性軟件學院的中期評估和2006年5月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驗收活動。兩次活動我去的學校都相同。它們是: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即下文指的六所軟件學院)。我目睹和感受了這六所大學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創業者們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培養新型軟件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它們在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教育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辦學條件、學生工作、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期《計算機教育》雜志集中報道這方面的情況,借此機會談談我的感受和體會,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很全面。
一、成立示范性軟件學院的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的經濟建設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今天,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軟件是信息技術的核心,軟件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為了加快軟件產業發展,2000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0]18號文件),要求中國的軟件產業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在2010年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軟件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為了貫徹落實18號文件精神,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實現我國軟件產業人才培養的跨越式發展,推動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創新,經學校申報和專家評審,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于2001年批準35所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這是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和嘗試。示范性軟件學院根據軟件產業和市場需求,借鑒國外軟件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制、機制和方法,逐步擴大軟件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提高培養質量,突出實用型、復合型、多層次和國際化的特點。具備這些特點的軟件人才,本文統稱新型軟件人才。近五年來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六所示范性軟件學院已成為我國軟件人才的培養基地,對深化我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
示范性軟件學院是高等教育領域的新事物。教育部六號文件提出,示范性軟件學院是學校的二級學院。辦學原則是,“運作企業化、辦學專業化、后勤社會化”。一張白紙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創建沒有任何包袱和框框。在思想觀念、培養目標、體制機制、辦學模式、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方面,都是從新開始。各軟件學院積極尋找辦學合作伙伴,探索和實踐“理事會領導的管理體系”,在財務、人事、辦學設施等方面進行獨立辦學。幾年來各示范性軟件學院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根據自身情況開拓創新、規范管理,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較強的優勢,取得了諸多成果與經驗。如,“教學、研發、產業三統一”的指導原則,“學校、政府、社會三力合一”的發展模式和“技術、工程、管理三位一體”的軟件人才培養方案等。
二、軟件學院的領導和運行機制
軟件學院成立了理事會,十分重視領導班子建設。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些軟件學院還建立了教學委員會。我參與評估的六所軟件學院中有三所學院聘請兩院院士參與軟件學院的領導工作,這些院士工作十分投入,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工作,帶領軟件學院開創了國際化、與企業合作的大好局面,提高了軟件學院的地位和聲譽。有些學院為了加強與計算機學院的合作,特意安排計算機學院的領導做軟件學院的院長。軟件學院的領導和專職教師年紀輕、學歷高,不僅有教學、科研方面的經驗,有些還有在國外或外企工作的經驗,具有創新和創業精神,事業心和責任感都很強。軟件學院的教師分為專職教師、客座教授、兼職教師三種崗位,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專職教師人數少者20余人,多者40余人。各學院有計劃地派年輕教師到國外大學進修課程,然后把這些課程帶回國內,各學院還經常派教師參加各大公司舉辦的技術培訓,提高任課教師的學術水平、實踐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客座教授、兼職教師根據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聘任,有的是國外的知名教授,有的是著名軟件企業的專家。按照教學計劃的需要,有計劃地聘請企業界的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到大學任教,在中國軟件教育史上是創新,保證了軟件學院教學改革和培養國際化軟件人才的需要。教師隊伍專職和兼職相結合,按需設崗、精干、流動,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成效顯著。
三、軟件學院的教學改革
各軟件學院根據軟件產業的需求,在借鑒ACM和 IEEE/CS聯合推出的軟件工程推薦教程CCSE2005的基礎上,科學地制定了教學計劃。在加強基礎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編程和系統設計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軟件項目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建設,有的將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軟件工程系列課程、微軟研究院的課程、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課程系統地、有計劃地引進到軟件學院。請他們的教授,用他們的教材,中外教師聯合授課,不僅使學生受到國際軟件工程教育的培訓,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風格,而且為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次,近年來,各出版社紛紛引進大量的國外著名高校的計算機和軟件工程教材,為各高校軟件學院的課程建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計算機學科的畢業生,“一般性人才需求趨于飽和,有應用領域背景、熟知軟件工程規范、軟件開發技藝嫻熟、管理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缺乏”的狀況,軟件學院提出了結合領域設計課程體系、聘請領域專家任教、按學員的實際情況制定培養方案的軟件工程碩士培養理念。軟件工程和領域知識相結合的工程碩士培養方案既滿足信息社會對軟件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又符合計算教程CCSE2005 的指導思想。軟件學院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計算機科學,專業課是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過程改進、軟件項目管理等。在此基礎上,各校根據自身的情況,開設面向領域的選修課程,如嵌入式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金融信息系統、現代金融業務、電子商務、游戲引擎架構等。五年來,通過自身實踐、同行交流、產業界反饋,軟件學院的教學體制和課程設置逐步完善。軟件學院開設的若干個有領域背景的專業方向,不僅很好地解決了畢業生的分流和就業問題,而且還為培養實用型、復合型軟件人才提供了經驗,受到學生和社會的好評。
六所軟件學院都將國際化辦學作為建院宗旨,為了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水平,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思維方式,感受國際著名公司的企業文化,采取了許多措施。如盡早強化學生的英語交流和表達能力,采用英語教材、雙語授課,聘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教授來學院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在實驗室進行項目研發。邀請中外著名企業的技術精英講學,與海外名校進行學生交換,在跨國軟件企業建立實踐基地等。值得強調的是,與海外名?;Q留學生,中國學生和北歐、德國學生在中國大學同班學習軟件技術,在一個實驗室工作,在我國的計算機教育中尚屬首次。這意味著,軟件學院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語授課已被中外學生接受。同時,交換到北歐、德國的中國學生也有機會接受國外的軟件工程教育,為改善我國軟件人才培養中,英語交流能力不能適應工作和國際交流需要的狀況提供了經驗。這是軟件學院在辦學國際化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軟件學院培養實用型人才,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實驗室建設、重視創建實踐基地,通過技能訓練、案例分析與研究,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畢業實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在學校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軟件學院的教室、實驗室、體育和生活設施等發展很快。六所軟件學院教學使用的建筑面積少者4000 多平方米,多者10000多平方米。學院投入大量經費,計算機數量、配置都很好,與校園網連接便捷。軟件學院建有高可信軟件開發實驗室、嵌入式軟件系統實驗室、網絡軟件實驗室、數字藝術軟件實驗室、數字醫學軟件實驗室等。實驗設備先進、實驗室環境良好,辦學條件堪稱一流。為了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還加強了實驗過程管理,提高設備的完好率。有的軟件學院配合工程碩士培養,組織學生參加技能認證培訓,如OS/4O0、JAVA、Orac1e DBA2等。
各軟件學院普遍重視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水平,依托聯合實驗室組建軟件工程中心、可視數字技術中心、普適計算技術中心、計算機應用技術中心、IBM俱樂部、APPLE俱樂部等。請專職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應用項目的研發,提出“做別人用的東西”和“在做中學” 的軟件工程教育理念。每年舉辦科技周,將學生的科研成果向社會展示、交流,由業界評選出優秀項目,學院進行獎勵。有些學生在全國性的科技競賽中,獲得良好成績,有些學生在聯合實驗室作出的成績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應邀在企業科技創新年會上作報告,為企業帶來效益。六所軟件學院充分利用地域和自身的優勢,積極與微軟、IBM、Intel、HP、Sun、Oracle、SAP、中信等大型軟件企業合作,聯合建立軟件人才實踐基地,通過雙向選擇,學生在這些公司中進行6個月以上的工程技術實踐,在雙導師的指導下參與項目研發。接觸先進的軟件企業文化,學習實用的軟件開發技術,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減輕了部分學生經濟上的壓力,實現了“學技術、學管理、學做人”的目標。
四、軟件學院的學生工作
六所軟件學院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有關規定,招收軟件工程方向本科生和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質量與計算機學院大體相當,有的還好些。在錄取的工程碩士研究生中大多數有2~5年的工作經驗,許多人還是本單位的業務骨干和項目經理。各軟件學院黨委一直把學生黨建工作放在學生工作的首位,切實加強學生黨支部的建設。引導學生黨員參加學院的管理和建設,在學習、科研活動中發揮帶頭作用,增長自己的才干。各軟件學院普遍重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交流和協調能力,還采取多種途徑籌措經費,設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獎勵和支持學生完成學業。通過到大型企業實習了解和踐行企業文化,在專業學習和軟件產品開發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各示范性軟件學院注意發揚本校的優良傳統和校風,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知識的提高,有計劃地建立起學生人文社區、豐富學習生活,寓教于樂,陶冶情操,把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新型軟件人才。
六所軟件學院嚴格教學管理,人才培養計劃、授課教師聘任、實踐案例、大作業等都十分規范。有的建立了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系統,有的建立了網上教學評估系統,及時了解學生對授課教師的意見。由于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活動時間長、分布廣,組織管理難度很大。軟件學院十分重視這項工作,選派責任心強,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協調、落實、檢查學生、企業、指導教師、課題、畢業設計等方面的問題。他們克服很多困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對保證軟件學院教學質量起到關鍵作用。
2003年6月25日示范性軟件學院首屆本科畢業生在上海交通大學軟件學院畢業以來,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到2005年止,六所軟件學院已畢業本科生共1874人,碩士研究生(含工程碩士和工學碩士)1181人。畢業后,他們有的考取博士研究生,有的到國外學習或工作,絕大多數同學進入或回到IT領域工作,少部分同學自主創業。很多同學在工作中已為企業作出重要貢獻,同學們提出:“不僅畢業時受歡迎,而且在工作中出類拔萃;不僅能成為好雇員,而且能發展成為好雇主”。六所軟件學院的畢業生基本達到了“學生滿意、學校滿意、用人單位滿意”的目標。
五、思考與建議
六所示范性軟件學院在教育部、社會各界和各校領導的關懷支持下,經過5年的建設和發展,在軟件人才培養方面有改革、有創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很多方面具有示范性。我國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大多數學校不具備六所軟件學院的條件和環境。各學校內部情況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家面臨的共同任務是,根據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自身優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提供軟件人才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講,六所示范性軟件學院在產學研用相結合,與應用領域相結合,與企業相結合培養實用型軟件人才;強化英語應用能力,采用優秀國外原版教材、雙語教學;重視課程建設、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和新型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采用多種途徑,籌措經費、與企業聯合建立實驗室,與軟件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在教學計劃、課程、實驗室建設、實習、互派留學生等方面注重與國際接軌;重視學生工作,素質教育與軟件工程師的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并貫穿軟件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些經驗和做法都是值得借鑒的。
示范性軟件學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培養軟件人才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示范性軟件學院進一步發展的進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首先,要理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的內涵和發展方向,加強學科建設。計算機和軟件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的核心。軟件人才培養既不能脫離社會需求,也不能脫離學科建設。我國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在本科階段是按一級學科設定的,研究生階段分為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計算機理論與軟件、計算機應用三個二級學科。今天,從社會需求、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的角度審視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的內涵和方向存在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IEEE/CS 和ACM聯合發布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用“計算(Computing)”代替“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稱謂。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將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并列為計算學科的五個二級學科,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了長期的、充分的論證。CC2005 對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對學科建設和本科、碩士、博士各層次、各類型人才培養,包括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建議我國也科學地拓寬學科內涵、調整學科方向,適時更新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專業目錄。為我國軟件人才結構調整、軟件產業發展、理順軟件學院與計算機學院的關系和與國際接軌創造條件。
其次,軟件學院財務上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估計在中、西部地區困難更大。大家普遍感到,目前中國軟件企業還沒有不圖短期回報,投巨資支持軟件學院建設的實力。因此國家應給予必要的財力投入或低息貸款。
最后,在示范性軟件學院驗收的基礎上,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繼續關注和支持軟件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同時還要結合各地的實際,在全國五百多所計算機學院(系),40多萬名在校生中,因地制宜地推廣這些經驗。這是目前深化計算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