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幫化原來是一名汽車兵。慮事周密的他,習慣于未雨綢繆。比如,在部隊拉練出發時,他總會多帶上一雙筷子。大家對此都感到納悶:雖說拉練經常有人掉筷子,但他自己從沒有掉過,每次都是給別人用了——盡管這樣,他每次還是照帶不誤。時間一長,次數一多,只要有人缺少什么,就會聽到其他人說:“去找一下李幫化看看,說不定他能幫你解決。”或者說:“去找一下‘一雙筷子’,他肯定能幫你解決。”
退伍后,“一雙筷子”回到了老家。
不久,縣民政局給“一雙筷子”傳來了一個消息:縣委機關要在全縣退伍軍人中招收一名貨車司機和一名小車司機。一直喜愛駕駛的“一雙筷子”,于當天下午趕到縣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報了名。
最后,“一雙筷子”和另外三名退伍軍人通過了面試,進入了試用期。
試用期間的“一雙筷子”,開的是一輛小貨車,負責拉拉煤氣、雜物什么的。他沒有因為工作的平凡而丟,掉那個早已形成的“多帶一雙筷子”的習慣:工具箱里的工具總是比別的司機全;到路況差的地方出車,總會比別人多帶一個備胎……
有一次,縣委書記帶隊下鄉賑災,他和另外三名試用者負責駕車拉賑災物品。在通過一塌方路段時,幾名司’機考慮到領導及隨行人員的安全,請求他們全部下車步行通過。
由于塌方路段有不少水洼,領導及隨行人員不得不做“跳躍運動”,因此沒走幾步就弄得一身泥水。書記年紀大,身體又比較胖,想跳卻跳不動,因此就打算卷起褲腿,提著鞋子走過去。見此情形,“一雙筷子”從駕駛宣里拿出一雙雨靴給書記遞了過去。
在場的縣委機關干部都驚訝不已,有人問他:“大晴天的,你咋會想到帶雙雨靴?”他淡淡地回答說:“這是我的習慣,如果真要下雨,我的車里還可以拿出一件雨衣和兩把雨傘。”
賑災活動結束,回到縣委機關的第二天,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和機關事務管理局人事股股長一起找“一雙筷子”談了話。他們告訴了“一雙筷子”兩條消息:第一,他的試用期已經提前結束,他被正式錄用;第二,縣委書記點名要他做自己乘坐的“1號車”的司機。
就這樣,李幫化因為長期堅持“多帶一雙筷子”的習慣,取得了應聘的成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多帶一雙筷子”——盡管多帶的這雙筷子,在很多時候可能對自己不起作用!
(史洪斌薦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