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作為中國外向型經濟區域存在了20年,目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在有限的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2004年,國家級開發區國內生產總值為6601億元,占全國的4.8%;實際利用外資136億美元,占全國的22.4%;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7.7%;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4.2%;開發區的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形成規模的開發區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已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對經濟增量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資本的強流動性和逐利屬性決定了資本在一個區域的停留是有一定期限的,由此引起的產業轉移成為必然。近期臺資的微電子產業向中國大陸的轉移就是很好的印證。如右圖所示,從目前開發區的投資結構來看,開發區經濟對外資的依賴十分明顯?!胺謴S經濟”和“產業空心化”已經成為開發區發展的隱憂。開發區產業發展模式是否科學,不僅關系開發區本身的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關乎本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提高。
對于開發區這樣外資已成規模的區域,要避免未來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空心化”威脅,從價值鏈角度分析,需要盡快提高本土企業的學習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強區域整體產業優勢,促進企業、產業、區域進入全球經濟的循環。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成為實現上述目的的可能途徑。
所謂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邊界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相同產業內的企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進而形成具有自我促進作用的學習型企業網絡的產業發展模式。區域產業集群化發展一方面使區域產業鏈更趨完善,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促進企業間的技術溢出和技術學習,強化了區域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針對開發區提出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提倡開發區在招商引資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區域產業基礎特征,避免全國開發區產業趨同,相互惡性競爭的局面;另外一個就是利用企業網絡的外部性和自我強化的特征,提高開發區產業的競爭力,同時注意帶動本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全國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區域有54個。在主導產業的確立上幾乎是雷同的。多數開發區都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產業作為自己的主導產業。這造成了外資企業大量“尋租”行為。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外資企業大量通過選址問題向開發區政府施加壓力。各開發區為了爭奪項目互相壓低土地價格的案例屢見不鮮。這種雷同的產業導向政策被外商利用,造成了國家資源的無效率的消耗和浪費。因此,在開發區的產業導向上國家要加強管理,完善利用外資的評價標準。
另一方面作為地方政府應有遠見,要把利用外資與帶動民族工業發展結合起來,把開發區建成內外企業關聯發展的重要平臺。在已經規?;拈_發區,培育區域優勢產業集群,為區域本土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供應商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促進本土企業加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進而不斷學習和升級,是保持開發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培育區域優勢產業集群,形成了集群技術學習網絡,在降低學習成本的同時提高了集群知識和技術溢出的速度和密度,進而促進了本土企業技術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高??鐕井a品價值鏈的本土化延伸,同樣能夠降低跨國公司的生產成本,強化產品的競爭能力。這種內外結合的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邁克爾·波特先生提出的吸引高質量投資的“鉆石模型”的四個因素之一。這無疑為打造開發區持續引資能力和提高資本質量創造了條件。
要通過整合區域資源,營造利于開發區優勢產業集群成長的環境,加速集群的成長擴大。要以促進集群發展和集群優勢構筑為目標,從政策、體制、產業規劃、投資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等多個角度提出保障開發區產業發展的對策。在堅持“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的定位過程中,不僅強調結合區域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同時要注意為有一定條件的本土企業進入開發區創造條件。在土地價格、優惠政策上給予本土企業可能的支持。要構造內外互動、競爭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為開發區產業的持續發展,為本土產業的結構優化和升級作出貢獻。
國家級開發區的成就及目標
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2005年共有外商投資企業19966家,工業內資企業19901家,高新技術企業3206家,實現GDP8195.20億元,占全國GDP的4.5%,同比增長24.14%,比全國增幅高14.24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達5981.35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7.85%,同比增長23.18%,比全國增幅高11.78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130.23億美元,占全國的21.6%,累計實際使用外資999.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22%;稅收收入1219.28億元,占全國稅收的3.9%,同比增長30.68%,比全國高10.68個百分點;從業人數達417.27萬人,占全國從業人數的1.5%,同比增長21.21%,比全國增幅高17.71個百分點。
國家高新區“十一五”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底,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園區創新的主體,企業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額比例達到4%(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為5%以上);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爭取達到20%,聚集研發人才120萬人;力爭使微電子、系統軟件、中藥現代化、生物工程、納米技術、通信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等領域的自主創新技術達到國際中等或先進水平,產品占有較大市場份額;通過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培育若干新型產業;若干重點高新區的部分細分產業在國際上享有重大聲譽;成功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上下游緊密聯系的產業與技術聯盟。到“十一五”末期,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4萬家,其中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萬家,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每年新增1000家;引導高新區著力培育一大批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經濟實力100強、發展速度100快、經濟效益100佳、自主創新能力100新企業,造就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企業和知名品牌。
(資料來源:中國開發區協會)